太仓有这样一群人,曾经,他们应征入伍,保家卫国,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锤炼,铸就了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精神,成为“最光荣的人”。他们即使脱下军装也不忘初心,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太仓日报社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辟“致敬最美退役军人”专栏,报道太仓优秀退役军人典型,向全社会展示他们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风采。
首页 >> 最新报道 >> 内容

[致敬最美退役军人]张仁极:闯出致富新天地

     张仁极,双凤镇新湖村人,1977年生,1995年参军入伍,1998年从部队退伍后成为城厢镇联防队员。浑身都是冲劲的年轻人总想有个不一样的人生。两年之后,张仁极辞职,跑起了蔬菜运输,再到下地进大棚种菜,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还帮助周边农户解决销路。作为市人大代表,这几年他持续调研走访,为一线农民“鼓与呼”。

  最近各企业复工,张仁极也变得更加忙碌。因为每天一早,张仁极就得把采摘好的蔬菜送到企业的食堂。“已经习惯啦。我是军人出身,这点苦不算啥!”这是他掩饰辛苦用得最多的一句话。

  吃苦耐劳

  成为农村经纪人

  从退伍兵到跑蔬菜运输,再到自己承包蔬菜大棚,帮助周边农户解决销路,张仁极在大棚蔬菜产销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农村经纪人”。

  蔬菜运输很辛苦。“生活都是颠倒着过的,夜里通宵干活,白天睡五六个小时就要爬起来,去各个镇村收菜。”张仁极告诉记者,从军营里走出来的他,能吃苦耐劳,所以在“蔬菜经纪人”的圈子里,很快就有了名气。“哪个村的哪种蔬菜种得好,找谁,我心里都有数。”他说。

  2009年,新湖村建起了200多亩蔬菜大棚,张仁极承包了近50亩。像张仁极这样,大规模承包的本村人,当时还找不到第二个。不过,张仁极并没有进到大棚干活,而是采取工厂化模式,把更多精力放到运输和销售上。

  几年之后,因为他是大户,又跑了多年的蔬菜运输,人脉广、有销路,村里想让他带头,把蔬菜合作社的200多亩蔬菜大棚做上去。一番考虑之后,张仁极回到了村里,帮着村里一起经营合作社。

  虽然张仁极做了多年的“蔬菜经纪人”,但对于种蔬菜来说却是门外汉。“跟原来贩蔬菜不一样,现在带领合作社种植蔬菜要讲品质,所以我也得学会种蔬菜。”刚进大棚,他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这期间他遇到了不少困难。张仁极至今还记得,大棚里要除虫的时候,自己到大棚里看看,什么虫子都没有,心里还窃喜,结果老师傅过来,两手在菜上一拨,虫子一大堆。

  从此,张仁极开始不分白天黑夜,钻到蔬菜地里观察,对着书本一点一点学,一次又一次向镇上的技术人员和村里的“老把式”请教。经过几年的锻炼,如今,张仁极已是种菜的行家里手。

  持续开拓

  闯出一片新天地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疫情防控,导致交通不畅、销路中断。张仁极发现,对于农村、农民来说,利用互联网进行蔬菜销售、拓展更多销售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以前靠“跑腿”的传统“农村经纪人”已经落伍了。

  “蔬菜种得再好,不能为老百姓卖出一个好价钱还是不行的。”他始终觉得,和农业打交道这么多年,销售还是自己的强项,于是把更多精力用在拓宽销售渠道上。比如,与企业联系、与商超打交道,更多地学习互联网的蔬菜销售模式。

  这段时间,新湖村正高标准建设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而村里计划等基地建好后,继续让张仁极当带头人。张仁极自己也准备大干一番。

  妻子几次劝他不要干了,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现在像我一样的本地种植户越来越少,‘60后’‘70后’已经寥寥无几,‘80后’不想种,如果像我这样的不去种,那真没人种田了,我想坚持下去。”他真诚地说。

  他不仅是说说而已,还带着村里的农业委培生学习如何种植、如何经营。这几年,张仁极还当选了市级人大代表,他把聚焦点始终放在农村。“这几年蔬菜种植的人才越来越少,所以我建议多培养年轻种植能手。”他说。

  张仁极更想着把新湖的蔬菜产业发扬光大。“新湖村的番茄和丝瓜等都是品牌农产品,名声在外,我想把新湖蔬菜品牌做得更亮。”他表示。(记者 周 琦 文/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