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有这样一群人,曾经,他们应征入伍,保家卫国,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锤炼,铸就了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精神,成为“最光荣的人”。他们即使脱下军装也不忘初心,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太仓日报社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辟“致敬最美退役军人”专栏,报道太仓优秀退役军人典型,向全社会展示他们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风采。
首页 >> 最新报道 >> 内容

[致敬最美退役军人]刘清: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刘清,1929年出生于安徽省和县,1944年6月参加新四军7师含(山)和(县)支队,后随部队编入山东野战军7师、华东野战军7纵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部队期间主要在文工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后勤工作,并先后在苏南行署、江苏省卫生厅工作。1955年退出现役,1957年调到太仓,在文教、民政、计划等部门工作,1978年参与县经编厂筹建,1989年离休。

    “虽然早就想参加新四军,但能参军还是挺偶然的……”91岁的刘清现在还能把“跟踪”参军以及随部队南征北战的往事叙述得一清二楚。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精神矍铄、口齿清楚,思维也很敏捷。

    ■“跟踪”参军和南征北战

    “我出身很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刘清告诉记者,当年他父亲以磨豆腐和打短工为生,虽然在10岁时送他上了小学堂,但一年不到就因为没钱而辍学了,父亲又把他送进了私塾读了几年。15岁时,经人介绍,他进了和县的一个私人诊所当学徒,除了给师傅打下手,还要给师傅做家务。

    当时新四军声名远扬,刘清的一个同学参加了新四军。有一次他遇到了这个同学,可同学不仅不答应带他去参军,还否认了自己是新四军战士。一心想参加新四军的刘清悄悄跟着他,一直“跟踪”到了部队。

    由于年纪小,身材矮,部队领导一直劝他回去。但他坚决要求入伍,知道他认识一些字后,一位领导才同意他参军,并安排他到文工团当了文艺宣传兵。在文工团,刘清先学画,后来学音乐,学了二胡又学小提琴,成了一名文艺战士,后来又成为文工团音乐队的副队长。入伍两年后,刘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党龄已超过73年。

    解放战争期间,刘清作为一名文艺战士,随部队北上山东,南下浙江、福建,在前线为战友鼓劲加油。抗美援朝期间,刘清又被抽调到东北,参加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主要负责志愿军伤病员的转运工作。此后几年间,他在华东后勤第一医院、江苏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等单位从事的也都是伤病员转运与康复工作,“既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感动,也以能为他们服务为荣”。

    ■始终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1957年,刘清被组织安排到太仓工作。

    “我没什么文化和专长,能做到的就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刘清告诉记者,由于原来在部队一直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到了太仓后,他的第一个工作是文教局的第一副局长,此后先后调到民政、计划等部门工作。

    尽管刘清一再强调自己“没专长”“没多大贡献”,但他从事的很多工作在太仓都是开拓性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唐山大地震后,各地对地震工作高度重视,他被安排去地震办工作;科技工作备受重视时,他又被抽调参加了科技局的组建。

    改革开放后,太仓经济蓬勃发展,在城南,布厂、二棉厂、经编厂构成了一个“金三角”,成了全县纺织工业的集聚区,并辐射带动了全县纺织工业的发展。而刘清是经编厂三个筹建人之一。

    他告诉记者,经编厂原址位于现在的滨河花园小区,现在是城市的中心区域,但4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大家一起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请师傅,干劲特别足。

    上世纪80年代,经编厂也成了全县的龙头企业之一。1989年,刘清从经编厂离休,此后又返聘回厂工作了两年。如今,刘清生活平淡从容,除了关心国家大事,看看电视新闻外,还喜欢养一些花草,安享晚年。(记者  张  立  文/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