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稿 >> 内容

百年利泰到乌国建总统项目

    改革是风,开放是潮。追着春风,乘着大潮,百年利泰披荆斩棘,勇攀首峰,破除藩篱,释放活力,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到乌兹别克斯坦建总统项目。

  “今年1月29日,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首期12万锭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开工典礼在利泰国际园区举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第二次亲临现场视察。”9月26日,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祥华告诉笔者,这标志着113岁利泰重新焕发青春,正以矫健步伐昂行于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改革春风中攀上首峰

  1905年,蒋伯言、顾公度等太仓富绅怀着“实业救国”的民族大义,创立了“济泰纱厂”。1926年,“抵制洋货、挽回利权”的初衷促成“济泰”更名为“利泰”。被日军强行接管的动荡岁月里,利泰历经了数次工人运动。解放后,利泰不仅养活了沙溪三分之一人口,而且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追溯厂史,李祥华一脸的自豪。

  “利泰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先驱,也是国内仅存的两家百年纺纱企业之一。”今年55岁的李祥华,1980年走进利泰,在利泰上电大,一步步走上利泰的高管,见证了本土民族工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兴衰与重生。他说,利泰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缩影,她的身上烙上了各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她的第一个巅峰由改革开放春风催生。

  改革开放初期,利泰扩大北厂区,开辟南厂区,与香港华润集团、江苏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资成立江苏华利纺织有限公司,在全国较早开发生产出中长涤/粘纱、中长涤/腈纱,牢牢占据市场制高点。“中长涤/腈纱可以替代羊毛,引领当时的时尚。”李祥华回忆,那时好多外地厂家前来抢购,卡车排队常常要排出二三公里。

  资料显示,1979年至1981年,利泰年实现利润超3000万元,居苏州地区第二位,年上交财政占太仓财政收入的80%。

  而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利泰发展的步伐更大了,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更强了。“1992年,利泰筹建第一织布车间,第二年跻身纺织全能企业,一度时期内形成17.5万纱锭、272台喷气织机的规模。”李祥华说,在利泰的带动下,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泰、裕泰、安泰、兴泰、宏泰等一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沙溪纱线产业集群获得苏州市命名。

  破除体制藩篱获新生

  月有阴晴圆缺,利泰也曾走入困境。“如果没有两轮改制,利泰也许很难渡过难关,更不要说有今天的青春焕发。”李祥华不无感慨地说。

  2001年,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市属企业改革工作在全市拉开大幕,利泰成为全市第一家改制市属企业。“那时,国有资产除保留18.2%份额外,其余全部退出企业,利泰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在这次改制中,李祥华持股1.96%,他说,改制8年,利泰销售收入每年增长近亿元,竞争力与销售收入在中国棉纺织行业排名前50位,也为后来引进战略投资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重创,利泰也未能幸免。2008年,利泰进行二轮改制。这一年的6月,怀着对百年利泰的敬意,带着“稳定、改造、提升”的战略规划,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入主利泰,不轻易解除一名与企业患难与共的员工,不轻易拆除一片承载利泰历史和文化的砖瓦……李祥华说,并购当年,利泰扭亏为盈。

  从聘请技术专家到优化管理流程,从设备工艺改造到工艺技术提升,从优化原棉采购到调整产品结构……在金昇的大力支持下,利泰的“疮口”逐渐愈合。

  然而,纺织业已被贴上了“传统”和“限制”的标签。百年利泰如何前行?管理层与员工们一起寻找新路径。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新疆库尔勒项目首期工程108万锭7个车间和二期工程9号车间12万锭投产,二期工程另外4个车间破土动工。“这是利泰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首个项目,也是利泰昂行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转折点。”李祥华高兴地说。

  2014年底,利泰像往常一样到新疆收购棉花,意外获悉了新疆的十大优惠政策。分析新疆电力、用工、棉花、土地等优势,联系“一带一路”战略,利泰向金昇提出了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建议。

  相隔2个月,金昇就派员到新疆实地考察。很快催生了新疆库尔勒项目、奎屯项目,进而又开工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更促成了乌兹别克斯坦之行。

  乌兹别克斯坦对我们大多数国人来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她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商业枢纽,欧亚文化在此激流汇荡,孕育了璀璨的文明成果。从享有“露天博物馆”美名的希瓦到“史诗和童话之城”布哈拉,再到“传说之城”撒马尔罕,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历史上,她与中国“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经济联系和文明对话。

  卡什卡达里亚州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产棉基地。2015年7月28日,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一期工程奠基仪式在卡尔希市精彩举行。这一项目占地面积30公顷,首期12万锭总投资为1亿美元,年产纱线2.2万吨,主要品种为纯棉精梳紧密纺纱线,其中用于出口的产品居总产量的80%,可提供约700个工作岗位。

  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受到了中乌两国政府高度关注。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乌并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会议期间,该项目被列为高访成果之一。

  2017年2月24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参观了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8年1月29日,米尔济约耶夫再次到访,参观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一期工程的现代化工厂,参加二期工程奠基仪式。这一项目也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总统项目。

  总统项目高质量建设

  “中国速度”,在外国人的眼里不可思议、难以想象。而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高质量建设的“速度”,又在中亚这片沃土上再一次获得了赞誉。乔传清作为项目团队一份子,参与并零距离见证了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高质量建设的“中国速度”。

  2017年6月1日凌晨,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一期工程主厂房内最后一块地坪正在紧张地进行浇注。沙漠气候的乌兹别克斯坦,凌晨的气温应该是凉爽的,但灯光下,中乌双方的建设者们仍挥汗如雨,他们紧盯着一个目标,将厂房的地坪高质量浇注完工,向当年的“六·一”献礼!

  按照计划,2017年6月28日,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一期工程要进行试生产,而此时的现场是:厂房吊顶还没有开始施工,一大半吊顶板还在国内的运输途中,更不用说安装现场吊顶上悬挂的日光灯照明了……

  面对任务重,现场物资匮乏,语言沟通障碍,以及住宿不能就地解决,只能往返距离安装现场10公里的宾馆等诸多困难,建设者们迎难而上,激情燃烧。800多人的庞杂队伍,在那5万平方米的厂房内,进进出出,井然有序。设备搬运小组成为突击队,动用多台吊车、叉车、液压车等,将一台台各类设备一件一件地搬运到指定地点。

  乔传清与队友们亲历了:6月6日,细纱一块区域具备安装条件,吊顶装好了,日光灯亮了,设备摆放到位了,一台接一台的纺机不断地在车间竖起……

  他们见证了:6月26日,第一套清梳联设备投料试开车!

  6月27日,第一台粗纱机设备试开车!

  6月28日,第一套细络联设备试开车生产。

  2017年6月28日,通过中乌双方员工的奋力拼搏,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一期工程第一枚筒纱产出。从设备安装到试纺出成纱,仅用了20来天,建设者们创造了一个纺织界的奇迹。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不是简单地把利泰原有设备转移出去,而是另起炉灶高质量建设。利泰纺织国际总经理程智介绍,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投资配备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纺织设备,如瑞士卓郎集团的高端智能纺织机械等,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形成了符合“绿色、智能、定制、共赢、循环”的全新纺纱模式,引领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成为中乌“一带一路”合作示范型工程。

  “一带一路”三大项目加快建设,利泰老厂区则收缩规模,抽调操作、技术骨干支持三大项目调试和运营,对库尔勒等项目员工进行培训,做好产品推广、接单、打样、仓储、善后等服务。“库尔勒项目派来了150名员工前来培训,我们还专门增设了维吾尔族食堂。”李祥华说。

  在有着88年历史的“小红楼”里,李祥华介绍,今年起这里将着力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博物馆,成为全面展示利泰纺织业历史及演变进程的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创意工场,成为全国纱线、面料、服装等相关纺织产品的创客孵化基地;建设未来工厂,建成一家产能5万锭、万锭用工4人的示范性智能工厂。

  老厂区发展总部经济,“一带一路”项目在中亚腹地生根。我们坚信,百年利泰一定会成为民族纺织工业走向世界的名副其实的长青树与不老松!(记者 李孝忠/文 姚建平/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