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亿元的上海烟草集团再造烟叶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项目、5亿元的上海华兑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增资项目、6亿元的上海科曼车辆部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部件项目……一大批重磅产业项目的签约,让10月13日举办的2016太仓(上海)投资说明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太仓每年金秋时节的重头戏,太仓与上海有关单位签署的合作协议总数更是达到了32项之多,项目涉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商贸服务等领域。作为上海的近邻,如今的江苏太仓正勾勒着从“接轨上海”到“融入上海”的新图景。
要承接转移 更要产业互动
会上,一家来自上海的高科技公司与高新区签署了3D打印项目投资协议。该公司将投资2亿元在太仓建设3D打印研发中心及3D打印产业园,为宝马、霍尼韦尔等公司提供研发阶段的3D打印产品。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朝阳期的高新类项目,公司总经理沈女士笑着告诉记者,其在选址前其实有着诸多的选择,太仓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区位优势更明显、环境更宜居。而最重要的是,“公司客户博格华纳就在太仓设厂,充分说明太仓先进制造产业链比较完整” 。
事实上,在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大背景下,太仓对于与沪的合作早已不满足于承接转移,而是瞄准了产业间的互动,这也成为此次说明会上的一大亮点。从太仓将主动承接沪上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重大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项目的转移到加强与上海汽车行业协会、上海汽车城的合作,大力发展汽车配套产业;从积极引进沪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物流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到拓展与大虹桥商务区合作渠道,推进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甚至,太仓市文广新局也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围绕国家文化战略,积极实施“一带一路”经济带文化拓展,充分发挥和集聚文化服务贸易领域资源和优势,打造与完善文化服务贸易产业链。
伴随着产业互动的全方位展开,两地间人们的生活在近年来也开始慢慢发生了转变,在两地的“跨省上班族”越来越多。相比以前绝大多数“跨省族”的“住太仓,去上海”情形,如今不少人已经变成了“住上海,去太仓”。一批来自上海的销售、公关、技术骨干正为太仓的产业升级释放着能量。从2003年太仓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明确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以来,太仓共引进上海项目1105个,项目投资总额513.48亿元,新增注册资金217.15亿元。
要快速推动 更要可持续“造血”
大产业项目的签约,无疑将快速推动太仓在产业、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在太仓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晓东看来,沪太双方即将携手共建的研发平台更令人欣喜。虽然这些项目短期内难以见效,但为城市输入了可持续的“造血基因”。
两地产学研合作的加强,正是太仓强化深入合作的一大重头戏。根据太仓市政府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构建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太仓基地,开展人才、科技项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合作。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将设立太仓分中心,依托同济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展全方位校、市、企三方面的技术、人才交流和对接。同时,太仓新区还将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技术联合研究院,主要进行高校技术转移,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联合德国大学和高新区建立三方研发平台,继续做强对德合作。
而针对太仓生物医药产业集中的特点,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也和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共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基地,将广泛开展人才合作与交流,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据了解,今后,太仓还将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依托“7+1”太仓工作站、人才办、区镇等各类载体,吸引更多的沪上高端人才来太仓创新创业。依托科教新城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园区,搭建全市性技术需求交易平台。
要错位衔接 更要深度融合
“谁能为上海丰富的生产力提供发展空间,谁就赢得了发展主动权。”太仓市发改委主任楼晓舟说,“过去谈接轨上海,主要是推动沪太两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错位衔接,而融入上海则是在经济融合的基础上,双方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融入上海,就是要把太仓作为上海的卫星城市、后花园,作为上海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
楼晓舟告诉记者,2016年,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战略的发布,太仓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将“融入上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核心战略之一。为此,太仓还创新性地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的跨省长效合作机制,设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融入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市镇(区)两级领导网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系统性的合作对接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工作组作用,强化对各成员单位的督查考核。
在说明会上,一批社会事业合作项目也展开了积极探索。针对沪太两地交界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太仓、嘉定、宝山环保局共同签订三地交界环境质量联防联控白皮书,成立太仓市、嘉定区、宝山区环境保护联动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执法中队,开展环境污染、区域发展、环境安全防控等领域合作;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冯学刚工作室在太设立研究分支机构,开展旅游规划、咨询等研究工作;太仓市交运局与上海巴士客运集团合作共建旅游生态农副产品种植、销售、房车基地。
通讯员 王 勇
江苏经济报记者 谢树仁 洪姝翌 陈春裕
2016年10月17日
网址链接:http://jsjjb.xhby.net/mp2/pc/c/201610/17/c22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