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仓坚持港口功能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产业合作带动沪太两地深度共赢,继续巩固和深化对德合作成果,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10月13日,32个沪太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今年10月15日,47个重点项目在各区镇集中开工开业。
奋蹄疾行,为的是远方的风景。太仓一连串的大动作,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做优做亮“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对德合作”三篇“文章”。
厚积而薄发,聚势而谋远。一篇好“文章”,既要主题鲜明,又要内容丰富,准备充分方能笔下生辉。近年来,太仓坚持港口功能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产业合作带动沪太两地深度共赢,继续巩固和深化对德合作成果,已为这三篇“文章”积攒了足够的“素材”。
港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份额超三成
临港产业成太仓全市经济重要支柱
作为全球首个大宗化工品线上交易平台,设立在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宝赢”上线3个多月来,交易额累计已经突破6亿元,每天交易量超过万吨。以“大宝赢”为代表的跨境电商产业,正迅速崛起成为太仓临港产业新的增长极。
港口是一座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资源,港口的发展会有力地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太仓坚持“以港强市”战略,以太仓港为依托,坚持港口、港区、港城三位一体,提升对该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经过多年的跨越发展,目前,太仓港已基本建成近洋直达集散中心、远洋中转基地、内贸转运枢纽,并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长江外贸第一大港,居全球100强集装箱港口第39位。今年前9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289.3万标箱、1.64亿吨和553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4%、11.5%和11.6%,增幅居全国主要港口前列。
围绕太仓港这一龙头,太仓以港区为主阵地,构建起以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轻工造纸三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临港产业集群。并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引进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特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建立起生物港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
今年1至8月,太仓港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8.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35.7亿元,占太仓全市份额为32.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49.6亿元,同比增长20.0%;预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22.9%。目前,港区在建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约79亿元,预计达产后可新增产值266亿元左右;计划开工工业项目19个,总投资约75亿元。
临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配套服务。作为太仓“一市双城三片区”的重要一极,港城在“十二五”时期也迈入了开发建设的快车道。累计通车里程达到161.5公里,核心区路网基本形成;港城小学、浏家港中学教学楼、七浦塘生态公园等公建配套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邻里中心、港城中兴商业街建成投运。今年,又完成了银港路绿化等6个项目,新增绿化面积为22.4万平方米。
“十二五”以来引进上海项目733个
400多亿元投资总额带动太仓经济发展
作为江苏对接上海最前沿,太仓对上海强大的溢出效应早就看得真真切切。谁能为上海如此丰富的生产力提供发展空间,谁就赢得了发展主动权。
2003年,太仓市政府就明确提出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核心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民间交流”的原则,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跨省长效机制。
按照这一核心战略,太仓分别与上海嘉定、宝山两区就交通对接、规划衔接及新浏河两岸合作开发等领域,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加以推进实施,与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和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推太仓融入上海发展。
多年来,太仓从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中获益匪浅,尤其是到了“十二五”时期,“接轨上海”对太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太仓全市引进上海项目733个,新增项目投资总额418.99亿元,新增注册资金172.2亿元,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注册资本133.18亿元。
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沪太两地开始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对接合作。
“十二五”时期,太仓完成了沿沪重要交通节点改造建设工作,取消了204国道收费站,开通太仓至上海地铁11号线、7号线和虹桥机场的跨省城际快速公交线路,科学规划沪通铁路,加强与嘉定有轨电车规划对接,基本形成了沪太一体的客货运快速交通网络体系。
太仓港与上海洋山港成功合作开发运营码头,与洋山港通关和物流实现一体化,从太仓港进出境船舶引航实现“一次申请、在航交接”,并开通太仓到洋山港的“太仓快航”,提升了上海港北翼核心港地位。
浏河人民医院全面托管给上海交大附属医院,并冠名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九院太仓分院”,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走进”太仓卫生事业;邀请上海艺术家来太献艺,借助上海的丰富文化营养,提升太仓市文化建设层次。
今年7月,太仓市旅游局从上海引进EVCARD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预计到2017年底,太仓网点将达300个,投放600辆车,覆盖太仓当地旅游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工厂店等,两地居民来往将更加便捷。
通过在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太仓谋求融入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太仓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融入上海”的发展战略。太仓市发改委主任楼晓舟介绍,今后,太仓将努力和上海要素资源互通、城市导向同步、经济社会融合、功能布局一体,成为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德企 已超过60家
德国中心落户引导德企结构多元化
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太仓在全国的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但在太仓,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太仓在国内知名度虽高,却还比不上在德国的名气,而且,主要是德国人自己帮着太仓推广宣传。
这一现象,源于太仓“德企之乡”的名声。从1993年引进德国克恩-里伯斯集团至今,23年里,太仓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质的政府服务,以及“双元制”教学模式,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德企的到来。而一个接一个德企的落地,也推动了太仓的崛起。
目前,太仓已集聚了舍弗勒、克朗斯、通快等250多家德国企业,投资总额近20亿美元,年产值近300亿元,成为中国德企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8年11月更是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授予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今年前8个月,太仓德企销售收入达18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76家规模以上德企实现产值165.3亿元,利润总额1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和43%。太仓工业龙头舍弗勒产销超70亿元,同比增长超20%,今年底将成为太仓有史以来首家产销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
今年6月,全球第八家、中国第三家德国中心在太仓开业,为进入太仓的德企提供从市场咨询、律师服务、秘书翻译、谈判展览到办公用房、金融服务、德国贸易等各项服务。太仓23年的对德合作就此翻开了一个新篇章,今后,双方将在更高平台上开展更深入的全面合作。
作为德企服务业项目的代表,太仓德国中心反映了落户太仓的德企业态的变化趋势。和以往几乎是清一色精密制造企业不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德资服务性企业进驻太仓。2015年,太仓新引进的德企约三分之一是商贸服务性企业。今年又新增了5家服务性德企,目前,太仓全市三产服务业德企已超过60家。
落户太仓的德企结构逐渐多元化,太仓在城市发展中的德国元素也在日渐增多。今年6月,中德友好幼儿园开园,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东南大学、德国巴符州应用技术大学已达成合作意向,合作开展本科教学;上海德国学校在太仓设立的德国中小学也已在筹备之中。
按照太仓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对德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部署,今后,太仓将在城市规划、市政交通、商贸旅游等各方面融入更多德国元素,让来这里的德国人找到家乡的感觉。
□苏报驻太仓首席记者 顾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