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 内容

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杨建清主要事迹

1985年6月,在祖国南疆前线上,一封写给山东兵杜兴山的信让负责运送物资的杨建清为难了:这封信在连队中辗转了好几次始终无人领走,信封已经毛边了。知道战争惨烈的杨建清心里明白,这封信恐怕永远不能递出了。长子去世,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样家在农村的杨建清很清楚。思索再三,他决定以杜兴山的名义给家里报个平安。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杜兴山的母亲李华云都会收到“杜兴山”的来信。

但在战事结束后,当地民政局转达杜兴山牺牲的消息摆在了眼前,那是杜家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就在这时,杨建清提着两个大包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李华云面前,认下了“山东爸爸”和“山东妈妈”。李华云只记得那几天家里的水缸满了,饭热乎了,再就是田地里的杂草锄干净了。临走时,杨建清说还会常回家看父母和弟妹。直到后来,李华云才知道,杨建清那次探亲的第一站是自己这里,没有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而他和杜兴山,竟然素不相识。

退役后回到太仓,杨建清将此事告诉家人后,江苏爸妈也非常支持他。尽管杨建清收入不高,还有个弟弟没成年,但他经常千里迢迢到杜家,一进门什么都不说,撸起袖子就干活,逢年过节他都要给“山东双亲”寄钱。春节、中秋节,他撇下自己的父母,赶往山东陪着杜兴山的父母过节。婚后,妻子也很理解丈夫,并和他一起去看望杜母,她还被山东的严寒冻伤了脚。杜母看了心疼不已,叫他们不要再来回跑了,杨建清则憨厚地笑笑,下一个节日照样跑来。

杨建清的孝行来源于亲生的江苏妈妈言传身教:那时他家很穷,一年也难得吃上一次荤。母亲在自留地里种土豆,再拉到上海去卖。一天下雪,杨建清和弟弟在家等待母亲从上海回来。很晚,母亲才到家,头发、衣服全白了,像个雪人似的。杨建清说:“妈妈只为了省下6毛钱公交车费给我们兄弟俩买斤肉,却冒雪走了三十多里路。”现在,杨建清对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孝顺、体贴。

2008年山东杜兴山的父亲去世,杨建清跑前跑后操办丧事。2010年,杨建清的女儿要出国留学,他特意让女儿赶到青岛向“山东奶奶”辞行。女儿看到了爸爸妈妈的孝心,对“山东奶奶”也非常尊敬。

28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杨建清已从当年24岁的小伙子变成了50岁的中年人,结婚,生女,但唯一没变的就是杨建清对杜家的好。

28年来,李华云已记不清杨建清从太仓来到她老家招远看望了她多少次,给她寄了多少次东西,也记不清杨建清到底写了多少封信,打了多少个电话。她只知道,当初的那封冒名家书,把自己的家庭和杨建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兴山刚牺牲的三四年,有很多人来看望我们。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忙家庭、忙事业去了。28年了,我这半道上捡的儿子,做的事情亲生的儿子都很难做到。建清距离我最远,心却与我最近。”李华云说,她现在越来越不敢看杨建清写来的几百封信,一看就落泪。

如今,李华云跟着女儿杜兴莉在青岛居住。每当和周围老人谈及家里的子女时,她总会说:“大儿子叫建清,在江苏工作”。

一份忠实的承诺,两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一位胸怀宽广的父亲,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一个懂事的女儿,就这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最美家庭”。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