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市行政中心开幕。沈觅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践行新理念,开拓新境界,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太仓篇章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首页 >> 最新报道 >> 内容

做足做活开放大文章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做优做亮“三篇文章”,不断丰富开放合作内涵,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党代会期间,与会代表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邹家宏代表

  变资源禀赋为现实优势

  深入实施“以港强市”战略,作为太仓港直接腹地的港区责无旁贷,应推进港口、港区、港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用好空间、平台、产业三大优势,在更高起点上增强太仓港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坚持临江工业主体地位。开展制造升级行动,突出发展智能装备、功能材料、绿色能源和健康诊疗四大新兴产业。智能装备可以引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核心及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智能机器人等项目。功能材料可以放大润滑油、日化用品集群效应,引进高分子、光电、核电、航空航天等功能性材料。绿色能源可以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完善风电产业链,引进锂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实施发电机组燃煤改燃气项目。

  推进物流贸易优进优出。港区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加强合作,主动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升铁矿石、煤炭、木材等物流水平,积极拓展日韩快消品、澳大利亚肉类、整车及零配件等发展空间。

  调整定位加快港城建设。围绕协同主城发展、适度集聚人口、服务产业升级的方向,按照核心带动、名企推动、配套联动的思路,加快房产开发,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进一步加强港城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大环境整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增加绿化面积,优化人居综合环境,加快彰显现代化港口新城风貌。


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玉良列席代表

  把中德合作推向新高度

  党代会报告就新时期下的中德合作提出了新的目标,这要求我市进一步高层次、全方面推进中德合作。作为对德合作的主阵地,新区将进一步加强对德招商引资,坚持引进旗舰型项目与深耕德国中小企业双轮驱动,确保每年引进20家以上德国企业,进一步研究项目导入机制,力争每年引进1个以上大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德产业创新合作,加强高端产业,如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研发等在新区的集聚,鼓励民企与德国企业对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加大双元制的合作交流,扩大“双元制”规模,提升水平,尽快引进德国“双元制”大学;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着重建设国家级载体,提升载体水平,确保发展所需空间,保证德企发展量质齐升;进一步加强与德国的交流合作,把中德合作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好地参与商务部主导的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交流机制、工信部主导的中德中小企业对话机制、省政府与德国友好省州混委会的交流机制,把太仓中德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市商务局局长陆定峰代表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市商务局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形成以“对德合作、融入上海、以港兴市”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全面和深化对德合作。加大对德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引强和集聚中小企业双轮驱动,深耕精密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两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等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德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商贸旅游、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业,鼓励德资企业把地区总部和研发、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机构设在太仓。

  优化外资结构,放大外资溢出效应。引导外资投向特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外资在推进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外资投向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深化发展外资总部经济,拓宽外资总部招商类型,促进功能性总部集聚。

  融入上海,汇聚商务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融入上海”战略,加快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集聚高级要素,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对接上海港,重点在通关、物流等领域开展货物进出港通关合作,提升货物进出太仓港的便捷度,进一步提升港务与通关合作水平。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推进与自贸区的功能联动、业务联动、管理联动。(记者 李孝忠 戴周华 廖文婷)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