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沿江临沪,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融入上海”作为做优做亮的“三篇文章”之一,积极推动与上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太仓正以前瞻的目光和全新的姿态,跨入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交流的崭新时代。
应该说,“融入上海”是我市县域经济与上海市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目的就是使太仓成为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沪太两地要素资源互通、城市导向同步、经济社会融合、功能布局一体。
近年来,我市围绕“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等热点,全面推进与上海多个产业的对接,对沪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我市加快与沪上的产业项目对接,推进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科教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市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休闲产业发展;主动承接沪上生物技术、新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重大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汽车制造等项目的转移,引进沪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在交通方面,我市全力构建立体式、全方位交通对接上海通道,为全面融入上海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除了多条公路对接之外,去年2月,太仓航站楼及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启用,旅客可直接享受购买飞机票、换登机牌、豪华专线直送上海机场等“一站式”服务。正在建设的沪通铁路快速推进,进一步织密沪太对接的交通网络。
新阶段,太仓与上海的全面融入,起点在于互动共赢,过程在于优势链接,目标在于实现科学发展。我们应该按照这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突出以理念接轨为先导,主动学习上海的开放思想、先进观念、创新思维,自觉接受上海现代、开放的海派文化。在规划上,我们应抢抓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机遇,研究分析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市各类发展规划,努力实现规划布局无缝对接。在经济相融上,积极承接上海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转移,实现沪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此外,我们同样要加强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对接,推动沪太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薛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