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市行政中心开幕。沈觅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践行新理念,开拓新境界,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太仓篇章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首页 >> 党旗映娄江特别报道 >> 内容

强基固本全面从严治党 凝心聚力服务改革发展——全市组织工作五年巡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认真做好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聚人才等各项工作,组织工作在改革中推进、在继承中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为推动我市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性锤炼

党员干部政治规矩意识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市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以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开展为抓手,切实强化党性锤炼,凝聚了党群干群巨大力量。

  积极创先争优,科学发展的思路水平再提升。以“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太仓”为主题,精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接受大学习、大洗礼,开展“科学发展争一流”、“为繁荣太仓港建功立业”、“千百服务实践”、“五型五模范”争创等活动,兑现民生承诺、民生项目2.8万多件,涌现出包括“身边的感动”100人在内的一大批党员创先争优典型。根据“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部署要求,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全市党组织普遍晋位升级,“薄弱”基层党组织全部实现转化,组建率显著提升至94.6%。

  坚持群众路线,“三个谁”的认识水平再提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党员意识、纪律意识和组织观念显著增强。有力整治“四风”问题,实施16个专项治理行动,明确12个建章立制重点,推出1100多条即知即改举措,查处整治“庸懒散拖”问题41个。积极搭建活动特色载体,全面实施“365服务工程”,组织开展“民生大巡访”、“干部回家乡”等活动,切实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果。“365服务工程”入选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创新案例,获时任省委书记罗志军批示肯定。

  践行“三严三实”,修身用权律己的意识水平再提升。牢牢把握中央“三个见实效”的目标要求,精心谋划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完成“四专题一强化”规定动作。组织开展以“强党性、勇担当、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我是共产党员”专项教育活动,聚焦忠诚、干净、担当,开展“佩党徽、亮身份、树形象”、“重温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等19项系列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在党性、思想、作风等方面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锤炼,获得上级组织部门充分肯定。严密组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查、抽查,聚焦“党员不像党员”、“为官不为”等突出问题,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狠抓教育培训,理论武装、学以致用的水平再提升。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的全员培训、普遍提升。五年来,组织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党性教育主题班次55期,参学干部2600多人次;举办领导干部理论知识讲座39期,参训干部22493人次;建立我市干部党性教育和作风教育两个基地。围绕干部综合能力素质,分类开展“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规划与管理”、“接轨上海自贸区”等40余期专题培训,各单位分领域、分层次开展业务培训200多期,参训干部15000多人次。首创性的建立“领题导读”干部学习新模式,以干部领题、学习调研、导读讨论、指导督查为主要内容,促进干部学习与推动工作有机统一,获得上级组织部门关注,有关做法在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通讯》上刊发。

  从严管理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新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从严管理干部各项要求部署,我市着力调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大力选拔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好干部”,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上了新台阶。

  各级领导班子选优配强。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统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配备,重点配强“一把手”和重要岗位干部,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健康高效运行。5年来,共计调整干部26批1416人次。以市镇两级党委、人大、政府和市政协换届为契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打通乡镇与市级机关领导干部的双向交流,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显著提升。

  从严管理要求有效落地。贯彻落实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结合中央、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切实加强干部宏观管理,完善干部选拔、调配、考察、教育、监督等各环节政策配套,出台《党政干部交流工作暂行办法》、《日常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办法》、《定期综合分析研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13项,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工作。认真做好上级专项整治动作,按时圆满完成干部超职数配备专项治理、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阶段性任务。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机制,以“一把手”为重点,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监督,5年来,共对84名领导干部开展“三责联审”和经济责任审计,对98名领导干部进行“三责告知”和“阳光交接”。

  年轻干部培养走在前列。着眼各级班子配备需要和年轻干部战略储备,实施“A730培养计划”,截至2015年,培养储备优秀人才826名;其中,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现代服务、社会管理、宏观经济、财政金融、党政文秘等7类紧缺专业干部239名;18名入库干部走上副科职以上领导岗位。扎实推进年轻干部成长“一线工程”,近5年来,选派315名年轻干部赴基层、一线岗位“双向挂职”、“挂实职”,搭建“青年干部进企业”、“青年干部风采大赛”、“自助互学”等平台,多渠道培养年轻干部。我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有关数据指标位列苏州市前茅,有关做法在苏州市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认真贯彻上级“动议比选任用”选人用人新机制,结合实际出台我市实施办法和配套文件,进一步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着眼破题考准考实干部,在年度考察、任前考察、谈心谈话基础上,独创性开展“对事考察”工作,推动考察了解干部功夫下在平时,得到上级组织部门和有关领导关注。坚持更加注重基层的导向,坚持严格标准和程序,开展竞争性选拔镇党政副职工作,5名干部脱颖而出,进一步充实改革发展一线领导力量。

  夯实根基

  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域呈现新亮点

  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创新工程,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过硬,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的目标凝聚人心,让各级党组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坚强堡垒。

  基层组织更强化。严密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市委下发基层党建工作“四个责任清单”,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项述职,进一步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标准推进村级“四有一责”、社区“三强一化”建设,推动非公企业“四服务四提升”、社会组织“4S”行动计划、区域党建工作站建设,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持续提升。持续巩固扩大整顿帮扶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成果,选派9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以落实“四个一”帮扶推动实现精准扶贫。5年来,我市共有3个基层党组织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66个基层党组织获评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锋党组织。

  队伍建设更优化。圆满完成上一届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进一步配强,“两委”班子结构显著优化。建立既严格管理、又关心爱护的工作机制,出台重点村党组织书记调整报备制度,实施“基层党务干部素质提升计划”,统筹抓好培训、管理、关怀,有10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被提拔进入镇级领导班子,160名优秀村(社区)书记、主任办理人事关系挂靠。5年来,我市4名村书记获评“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1名村书记获评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3名村(社区)书记获评苏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工作品牌更铮亮。积极探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太仓路径”,以群众满意为风向标,实施农村党组织“365服务工程”, 建立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十项制度”,出台“四步循环工作法”配套制度,完善农村“365”服务评价体系,并大力开展总结推广,农村党组织“365服务工程”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苏州大市范围较早出台《关于推进基层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推出“百名律师结百村(社区)”等“十项载体”建设,务实推动法治型党组织建设落地生根,获得上级组织部门肯定。巩固提升德企党建工作,在“德企党建服务联盟”、德企“红色沙龙”等既有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搭建有效载体,促进党建工作与德企发展互惠共赢,有关做法获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优秀案例”。

  党员教育更有效。坚持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实施发展党员“提质工程”,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建立基层党组织每月10日“统一活动日”制度,搭建“红色讲堂”党员常态学习平台,有力推动“三会一课”有序开展。注重典型引路,开展“身边的共产党员”系列宣传活动,搭建“立足岗位争先锋”、“党旗飘扬示范团队”等争创载体,引导全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队伍日常管理,开展党员管理“积分制”试点。深化党员关爱帮扶行动,5年来,累计向1.6万名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发放党员关爱基金2700万元。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三融工程”,健全流动党员“双重身份”管理机制,搭建流动党员作用发挥载体。

党员先锋岗

德企服务联盟活动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与我市现场对接交流

  创新引领

  人才服务改革发展释放新动力

  近5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引领、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第一资源”引领和助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市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贡献率逐年提升。截至2015年,我市人才总量达14.07万人,高层次人才8464人。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市委与各区镇、部分重点部门签订“人才科技工作责任书”,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理顺人才工作格局,市人才办下设5个工作组,完善联席会议、主任会议等制度,推动全市人才工作科学高效运行。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考核激励,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提高评分区分度,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出台区镇双月汇报会、部门季度分析会等八项制度,定期了解各项人才指标进展情况,切实传导压力。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26个人才项目开展中期绩效评估;首次对各支人才队伍开发资金实行“归口管理”,年末聘请5家专业机构对使用部门人才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

  人才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完成“522人才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各类人才计划的申报,期间共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24人、省双创团队4支、省双创人才40人、姑苏人才62人。紧扣“十三五”发展,深化新一轮人才政策体系建设,市委研究出台“娄东英才”工程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子计划,形成了覆盖面广、梯度分明、注重实效的新一轮人才政策体系。“娄东英才”工程实施以来,全市人才企业贡献进一步凸显,“人才带动企业、企业带动产业”良性发展路子不断延伸。2015年,全市168家创业类领军人才企业实现销售,纳税总额8417.5万元,其中28家企业销售超1000万元,19家企业纳税超100万元。

  人才载体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继续借力“赢在苏州”创业大赛、“春晖杯”、“海创智库”等高端引才平台,成功举办“精英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对接会、“千人计划”专家发现太仓等活动,5年来共吸引1000余人次海外精英来我市对接,引进落户人才项目183个。统筹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新建了大学科技园、德国留学生创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含国家级1个);省级以上企业研究中心60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人才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拓展引才触角,加强与海合组织合作,建设“海外引才直通站”9个,与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建立海创智库(千人计划)太仓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探索社会化引才激励举措。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与15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设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项目来太创业孵化。

  人才综合服务进一步优化。拓展人才金融服务,加大市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投入,两年注资4000万元用于领军人才项目发展,累计对2家人才企业投资800万元用于企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才通”创业贷款基金效应,新增1000万元用于人才企业后期支持,5年来累计16家领军人才企业享受6850万元专项贷款。连续举办七届“人才宣传服务月”系列活动,开通“太仓娄东英才服务网”,建立重点人才联系、“娄东英才奖”评选、领军人才和企业“大走访”等活动,集中力量提升人才工作宣传的层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制定出台《太仓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强化人才综合服务,5年来共办理人才生活性待遇申请696项,共批复安家补贴、薪酬补贴等总计3311万元,为148名领军人才办理人才公寓免租入住。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炯(中)在太仓调研

坚定理想信念培训班

市领导赴基层走访调研

领导班子成员“领题导读”学习

基层党建阵地建设

“我是共产党员”专项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赢在苏州”创业大赛优秀人才项目对接会

竞争性选拔镇党政领导班子副职

青年干部展风采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