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市“三农”工作在较高起点上实现了新发展,强农惠农政策更加完善,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村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三集中”顺利推进,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90%以上,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比重92%,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率66.8%。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累计组建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795家、家庭农场16家。全市近80%的承包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合作农场经营面积达22万亩。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改革稳步推进,全市94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完成资产折股量化54家,完成股权固化改革38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快速推进,完成基础调查农户4.23万户,入户调查农户2.42万户,进行公示农户1.4万户,全市整体工作进度超过70%。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获批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全市累计有4个区镇15家合作农场的4.98万亩承包土地经营权获得了银行2.38亿元为期5年的抵押贷款,目前贷款余额为1.83亿元。
深入推进农村“三资”管理,继续完善提升村集体“两个平台”功能,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成功组织了1624宗交易,合同总标的金额1.4亿元,成交价格比底价增值了10%左右。
富民强村扎实推进
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合作农场集体自主经营面积保持在12万亩以上,经营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村集体来自合作农场的收入1.57亿元,占村级总收入的17.4%。
拓宽公益性岗位范畴,加快劳务合作组织发展。全市97家农村劳务合作社规范运营,2015年劳务合作社经营收入11480万元,发放社员薪酬6743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充分就业和持续增收。
创新落实“一村二楼宇”政策, 2015年新增村级物业项目面积6.35万平方米。
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下拨2015年度生态补偿资金5885万元。
富民强村工作全面推进。2015年全市村均稳定性收入674万元,比“十一五”期末的405万元增长了66.2%,年均增长10.7%。稳定性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13个,20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转化。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5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持续优化镇村布局形态,结合绿色太仓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提档升级。
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8个,创建苏州市美丽村庄示范点12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4个,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提档升级点36个。
结合保留村庄风貌和产业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串点成线,培育出若干条农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市委农工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美丽村庄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断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全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新进展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农地确权登记颁证。认真抓好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拟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通知》。各区镇按照工作要求和目标,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合理选定确权方式,妥善调处矛盾纠纷,规范操作程序,严把工作质量,狠抓措施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为重点,明晰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固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利。全市已建立94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截至6月底,完成资产量化改革56家(量化净资产15.24亿元,总股份26.7万股,享有股份农户40110户,股东成员数158795人),完成股权固化改革49家。
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依托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区)”的契机,继续扩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有4个区镇15家合作农场的4.98万亩承包土地经营权获得了银行2.38亿元为期5年的抵押贷款,目前贷款余额为1.83亿元。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充分发挥“两个平台”作用,不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上半年通过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实现公开出租交易集体资产458笔,成交金额5113万元,其中竞价交易40笔,续约418笔。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
把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引导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向村集体流转,全市已有近75%的承包土地流转到了村集体,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以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联社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截至6月底,全市已累计组建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805家(上半年新增10家),组建各类合作联社26家(上半年新增1家)。
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完善合作社优先扶持机制,经过申报、审查、公示,确定274家合作社列入2016年政府优先扶持名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公示活动,截至6月底,全市应参加年报公示合作社556家,已完成公示523家,公示率达到94%。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新举措
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促进村级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村级经济联合抱团发展。上半年全市新增村级物业用房2.7万平方米,并择优选定沙溪镇半泾村综合楼项目和娄东街道办小桥村、花北村商业用房项目申报苏州市富民强村载体项目,争取上级奖补资金700万元。
创新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开辟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规范提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和合作农场等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开展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94家社区股份合作社中实现收益分配的有63家,可分配收益23484万元,实现股金分配和福利分配4743万元;全市102家合作农场村集体自主经营面积保持在12万亩,年经营效益占村级总收入17.4%;全市97家劳务合作社实现年劳务经营收入11480万元,发放社员薪酬6743万元,两次分配1919万元。
美丽村庄建设有新亮点
抓紧落实美丽村庄创建任务。在保留村庄名录中选定若干村庄创建1个美丽村庄示范点和2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目前,各项目正在时序进度稳步推进。
巩固提升美丽村庄建设成果。在已建成的美丽村庄示范点中,注重挖掘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亮点,带动村级经济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全市已涌现出东林村、电站村、永丰村、三市村、杨漕村、孟河村、勤力村等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村庄建设先进典型。
推进农村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农民公寓房建设和安置进度,上半年新增竣工验收41.6万平方米,新增分房3.63万平方米,计411套、284户。加大农村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配套公共服务,提升管理水平,让新型社区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村集体资产管理“两个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动迁农民乐享幸福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下半年,市委农工办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紧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一主题,更好地履行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职能,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重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强政策指导、现场督查、资料审核、进度通报,发挥矛盾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作用,协调指导好基层依法民主推进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到年底全市95%的村组完成确权登记工作,50%的村组完成发证验收工作。
着力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到年底95%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完成量化固化改革任务。
创新推进“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在社区股份合作社完成股权改革基础上,重点推进10个已基本实现集中居住的村(社区)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分开的改革探索,建立起农村公益性、公共性支出财政合理负担的新机制。
有效推进“两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村集体财务监管平台和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平台作用,不断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力争村级集体资产经营效益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的补充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审核、登记、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机制、农业经营主体准入机制,完善合同备案制度,不断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仅要实现“量”的突破,而且要注重“质”的提高。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在完善经营机制、增强内生活力和发展后劲上下功夫,努力培育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经营效益明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要完善合作社学习交流机制,努力为同类合作社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各合作社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跨区联合合作,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共同发展。
着力推进村级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落实“一村二楼宇”政策,推进村级经济联合抱团发展,确保到年底新增村级物业项目面积5万平方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璜泾镇“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东林村种养结合、永丰村农渔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及电站村、万丰村、三市村农旅结合发展模式,鼓励各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农家乐”、“渔家乐”等休闲旅游农业,促进农村三次产业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规范提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和合作农场,充分挖掘各市场主体内部增收潜力,使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集体收益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抓好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落实好领导挂帅、部门挂钩、干部挂职、项目扶持等帮扶措施,实施“开发式”扶持,对薄弱村在项目、技术、资金上给予支持,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使全市村级稳定性收入低于300万元的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转化。
稳步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无缝对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分类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加快农民公寓房建设和安置进度,确保到年底新增竣工验收面积60万平方米。同时,有序引导规划区外的农户自愿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
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巩固美丽村庄建设成果,抓好2016年度2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和1个美丽村庄示范点在规划设计、项目预算、招投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审计验收等方面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力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城厢镇东林佳苑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村民拿到了《股权证》
合作农场业务知识培训
城厢镇新建的物业——伟阳综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