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市行政中心开幕。沈觅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践行新理念,开拓新境界,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太仓篇章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首页 >> 展示新成就喜迎党代会 >> 内容

沪太同城效应越发显现

依托沪上优质资源,全方位开展对接合作

6月初,我市印发《2016年融入上海工作要点》,明确了战略合作、产业对接、沪太同城、产学研合作、社会事业等方面对沪合作的具体事宜。

  “‘融入上海’是太仓县域经济与上海市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融入上海’意味着沪太两地要素资源互通、城市导向同步、经济社会融合、功能布局一体。”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江苏对接上海的最前沿,我市持续不断强化对沪合作,特别是过去5年的努力,我市与上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接合作不断深入,为谋求融入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

  理念先行  蓝图对接

7月15日,我市召开“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评审会,来自省、苏州市以及上海市等多地的专家集中研讨、献计献策。

  推动发展,科学规划十分重要。请上海专家共同参与编制或讨论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太仓的自觉行动。去年我市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时,也邀请上海专家智囊建言献策,以加强与上海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

  近年来,我市把思想观念接轨作为先导,学习上海的开放思想、发展思路和先进服务理念,加强与上海智囊机构、规划部门的交流合作,找准太仓对接上海、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功能地位和比较优势,注重从城市规划、产业转型、交通网络、港口合作等方面与上海的沟通、协调,出台符合市情的对接举措和政策。

  我市对沪合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民间交流”的原则,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跨省长效机制。我市分别与上海嘉定、宝山两区就交通对接、规划衔接及新浏河两岸合作开发等领域,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加以推进实施,与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和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推太仓融入上海发展。

  【产业】

  分工协作  配套承接

  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是我市打造的资源服务和科技创新平台。2013年成立以来,根据我市发展规划需求,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构建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综合平台。园区已有6家科技企业入驻,目前有3个项目正在办理注册手续。

  过去5年,我市以产业对接为核心,以产业协作和内引外联为抓手,积极借力上海,推进转型升级,同高院就是借力沪上智慧发展和提升产业层次的重要举措。同高院转化的项目与我市特别是港区产业契合度高,同高院已经搭建的4个专业实验室为我市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实验和检测服务。

  除同高院外,我市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强化与上海高校以及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等研究机构合作,对沪科技合作成效明显。

  港口对接合作也是对沪分工协作的一大亮点。太仓港与上海洋山港成功合作开发运营码头,开通了太仓到洋山港的“太仓快航”,太仓港进出境船舶引航实现“一次申请、在航交接”,太仓港内贸枢纽港、近洋枢纽港和江海中转港特征凸显。

  项目引进同样成果丰硕,上海已经成为我市内资项目最重要来源地。“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引进529个沪上项目,注册资本130.7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88.6%。 

【生活】

  不在上海  却似上海

  这几天,上海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在太仓启动的消息刷爆了市民朋友圈,无论是上海人来太仓,还是太仓人去上海,都十分方便,沪太两地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

  如今很多人感慨,太仓到上海办事非常方便,甚至比上海本地的一些区域更方便。

  沪太两地同城效应得益于我市对沪交通网络的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了沿沪重要交通节点改造建设工作,取消了204国道收费站,开通太仓至上海地铁11号线、7号线和虹桥机场的跨省城际快速公交线路,科学规划沪通铁路,加强与嘉定有轨电车规划对接,基本形成了沪太一体的客货运快速交通网络体系。

  近年来,在旅游和农业交流、区域合作与公共管理提升、卫生教育事业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我市与上海也都开展了有效合作。如今,每到周末,众多上海人到太仓度假休闲,沪上优秀文艺节目在太编排上演,区域界线越来越模糊。(记者 戴周华)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