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市行政中心开幕。沈觅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践行新理念,开拓新境界,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太仓篇章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首页 >> 展示新成就喜迎党代会 >> 内容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不断满足市民多样化精神需求,持续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日前,中国摄影家协会评审颁布了625名新会员,我市占据12席,新增会员数超过吉林、广西、上海等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太仓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总数达65名。市摄影家协会会长陈解法表示,对一个县级市而言,这一数字堪称“庞大”。

65名中摄协会员所折射出来的是我市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创造活力”作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品牌凸显、文化人才辈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强市。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获得国家、省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7月9日上午,市民张晓岚赶到太仓大剧院,当天是“清凉一夏”系列音乐会的开票日,张女士准备为家人购买3份套票,“儿子刚考上大学,这个暑假,我和老公打算带着他一起听几场音乐会,留下一段特别的夏日回忆。”

2011年,太仓大剧院落成开放,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品剧目和演出。自开放以来,太仓大剧院每年保持80场以上的演出量,平均上座率超过六成,每年有超过6万人次走进大剧院观看演出。到大剧院欣赏高雅艺术,已成为众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除太仓大剧院以外,太仓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馆以及博物馆新馆也相继落成开放,太仓名人馆、美术馆分别建成开放。各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完成达标建设,村、社区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按照“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要求,我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市、镇、村(社区)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4.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34平方米。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第117期“娄东戏台”于7月10日下午在太仓文化馆小剧场开唱,当天,戏曲爱好者自编自演了16个节目,内容涵盖沪剧、锡剧、越剧等多个戏曲门类,精彩的演出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田彩琴是当天登台的表演者之一,她告诉记者,自2011年“娄东戏台”创办以来,她几乎每期都来。从一开始只敢在下面听,到后来鼓起勇气上台唱,这个让普通人都能上台唱戏的“草根舞台”,已经成了戏迷们共同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公共文化硬件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公共文化软环境也在不断提升,全市各公共文化阵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娄东大讲堂”、“娄东戏台”、“百团大展演”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同时,我市制定出台《太仓市业余文艺团队和民营文艺表演团队扶持建立办法》,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在基层广泛建立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到“十二五”末,共建成业余文艺团队248支,其中民营文艺表演团队12支。如今,“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

  文化产业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

4月22日,第五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我市4家创意设计类企业携百余件设计产品参展。以奇纬光电设计制造的“S-box”智能一体机为代表的各类产品,完美融合了前沿科技与文化创意,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流连,3天时间累计参观人数超20万人次,充分展现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与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有机融合。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有文化企业2200余家,从业人员9.2万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3亿元,占GDP比重7%。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共资助项目49个,资助金额1925万元,直接带动社会投资9.86亿元。评选出市级文化产业领军人才5名、文化产业重点人才21名,入选姑苏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各1名。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印刷复制业、演艺娱乐业和新兴媒体业为主的六大重点产业领域。(记者 徐静)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