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内容

[中国江苏网]“四心”秘笈,助“德企之乡”腾飞

——对话太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玉良

  1993年,生产高科技弹簧、冲压件等产品的德国公司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

  自此,这座陆地面积仅666平方公里的江南小城通过20年时间的“打拼”,集聚了220多家德国企业,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日前,记者专访了从事多年对德招商工作的太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玉良,请他介绍太仓对德合作的发展历程,“解密”太仓为何能从竞争激烈的招商战中脱颖而出,让众多德企趋之若鹜。

  记者:太仓这个“鱼米之乡”成为“德企之乡”,也是全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和“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在这些荣誉和成绩面前,您可否谈谈这20多年来德资企业在太仓的发展历程?

  冯玉良:太仓1993年设立经济开发区,同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落户。当时,德国巴符州议员、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只是试探性的在太仓投了50万马克“试水”,但太仓优美宁静的环境和优质可靠的政府服务,让他印象深刻。随着业务迅猛发展,克恩-里伯斯不断滚雪球式的发展,现在已“裂变”出7家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以商引商”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很多在太仓蓬勃发展的德企还向其他观望的企业界朋友现身说法,积极推介太仓。到2007年,太仓德企已经突破100家,太仓成为认真严谨的德国企业家投资中国的首选地。

  2008年至今是德资企业在太仓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获得了很多的殊荣与称号。2008年被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授予中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2012年被工信部授予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2013年被授予“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区”,2014年太仓经济开发区获评“最受德国企业欢迎的开发区”。

  目前,太仓拥有220多家德企,是中国德资企业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地区之一,而且每年以新增20家德企的速度扩大对德合作规模,成为了“中德合作”首选地和“实验田”,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德企之乡”。

  记者:舍弗勒、通快、西门子……为什么这些德企不约而同都选择太仓?太仓在对德合作方面有何“秘密武器”?

  冯玉良:这个问题很多人问,其实用德国客商的话说,“在太仓投资,既有大城市的方便,又有小城镇的宁静,成本低、服务优、环境好。”太仓是一座既沿江又沿沪的港口城市,紧邻上海,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本地人口只有45万,环境优美,很像德国的小城镇,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如果说太仓在对德合作方面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我认为是“四个心”:

  第一是诚心。在德国,不讲诚信是没有人愿意和你打交道的,欺骗只能一次,以后就不会有人相信你。德国客商为何信任太仓,原因是20多年来太仓承诺的每一句话都在一一兑现,来到太仓眼睛看到的与推介时听到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是耐心。德国人严谨而慢热,追求发展质量,与他们打交道一定要有耐心。曾经有个200万美金的项目,我们与德企谈了5年,之后杳无音讯。但是过了2年后,他们又决定来太仓投资。德国客商说,前几年金融危机,太仓项目被迫搁置,如今时机成熟来中国投资,发展是一步一步稳稳前行的。所以说和德国人、德国企业合作,耐心很重要。

  第三是恒心。德国企业投资,一般开始都是试水,规模比较小,不会对经济数字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一旦他认可你,就会不断加大投资,现在90%以上的德企完成了增资扩产。可以说,太仓今天的成绩,是坚持了20多年的结果。

  第四是决心。这20多年来,太仓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都认准了对德合作这条路。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形成共识,从市委市政府到各个部门,再到开发区,发展中德合作,引进德资企业,服务好德企。

  记者:你刚刚提到,目前在太仓投资落户的德资企业有90%以上完成了增资扩产。为什么这些德国发展势头很好,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冯玉良:落户太仓的220多家德资企业普遍技术含量较高,其中大部分是世界同行业的佼佼者,如舍弗勒、慧鱼、通快、宝适、海瑞恩等,具有“占地小、人员少、能耗低、技术高、产出大”等特点,现已形成了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太仓德企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认为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品牌效应好。入驻区内的德资企业均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如拜耳、西门子等都是世界500强的企业。舍弗勒为大众、宝马等汽车巨头提供变速器、轴承等核心部件,太仓已成为其在中国和亚太最大、最主要的制造基地

  第二,经济贡献大。德国企业高产出、高效益已成普遍现象。仅以税收贡献为例,2014年太仓德资企业合计贡献国税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22.66%,超全市国税平均税收增幅约12个百分点。

  第三,技术含量高。德资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每个企业都有一手“绝活”,其产品和技术水平均处于世界同行领先地位。为可口可乐、百威、统一、汇源等提供灌装生产线设备的克朗斯公司,凭借其专利产品占全球市场1/4,2014年营业额超14亿元,税收贡献近亿元,而占地仅30亩,员工300余人。

  第四,环境保护好。德资企业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配件两大方面,从行业本身来讲,污染较少,而且企业都有一套完善的环保技术和完整的回收系统。

  第五,资源消耗低。由于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德资企业对资源,尤其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小,开发区内德资企业的亩均投资强度超45万美元。据统计,德资企业亩均产值达825万元,亩均税收50万元,万元产值能耗比仅0.021吨标煤。

  第六,人员素质高。德企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有严格、规范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德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如托克斯公司,企业员工都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并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

  记者:太仓每年在德国不同城市举行“德国太仓日”,加强两地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已成为太仓深化对德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请介绍下相关情况。

  冯玉良:从2008年起,太仓每年在德国举办“太仓日”活动,宣传介绍太仓,目前在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杜塞尔多夫、弗莱堡、多特蒙德、图特林根等地都成功举办。2013年太仓还首次走进德国大学招揽人才,在德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太仓,有着各种中德互动交流活动如奇迹太仓推介会、德国企业科技成果展、中德工业设计周以及德国啤酒节、中德足球友谊赛等。同时香肠店、酒吧、面包房等德国元素在太仓大量积聚,德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特质已经融入到太仓文化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和德国客商来到太仓。

  记者:太仓与德企打交道20多年,成绩显著。现在,又提出打造对德合作升级版,具体有什么计划?

  冯玉良:未来,太仓经济开发区将加快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提升产业层次。紧抓中德两国合作契机,继续巩固和深化对德合作成果,全力打造对德合作升级版。具体举措有这几个方面:

  一.升级“合作领域”,推动多元化合作。坚持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力争每年不少于20家德企落户。加强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合作,形成立足太仓、面向全国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另外,在医疗技术、节能环保、农业以及社会事业等诸多方面探索合作领域,谋求建立全方位的对德合作网络。

  二.升级“合作层次”,推动深度化合作。立足经济转型升级,着重引进一批旗舰型、科技型、税源型、总部型的优质德资项目,鼓励企业把研发中心、结算中心、交易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设在太仓;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搭建和运营好德国留学生创业园等载体,积极对接德国的科研团队,让德国“智慧”转化为太仓“智造”,加深两国间的深度合作。

  三.升级“合作内涵”,推动专业化合作。广泛推动本地民企承接德企配套,加强中德制造设计协作,做活做精民营中小企业;抓住德国“工业4.0”的机遇,推进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建设,争当“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者。

  四.升级“合作保障”,推动持久化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德企放心地引入母公司核心技术,实现核心部件的本土化研发和生产。深化与德国专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继续打造具有浓郁德国风情的城市环境,为德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专业服务。今年太仓德国中心将正式开业,为太仓的德国企业提供从市场咨询、律师服务、秘书翻译、谈判展览、办公用房、金融服务、贸易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更好地推动中德合作的持久化进程。

1993年落户太仓的首家德资企业——全球著名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

落户太仓的部分德企LOGO

2013年10月,“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成立五周年之际,太仓获批“中德企业合作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国内首个针对德资集聚区的质量安全示范基地。

已连续举办10年的太仓德国啤酒节

已连续举办10年的太仓德国啤酒节

  网址链接: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6/05/06/028594688.shtml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