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稿 >> 内容

邢少兰专访:接地气才能画出好作品

  他是一位如邻家爷爷般的慈祥“老头”,年逾古稀的他面色红润,谈吐风趣,说到激动之处会开怀大笑……

  他拥有众多头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

  他就是邢少兰,曾师从著名画家朱屺瞻和宋文治。在邢少兰艺术馆开馆前夕,记者走近这位老人,听他讲述与绘画之间的渊源和故事。         

  为了看画展,光着脚走到上海  

  1938年,邢少兰出生在山东日照,9岁的时候跟家人迁到了太仓浏河。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特别擅长书法,对绘画虽然不是太精通,但比较懂画。受父亲影响,邢少兰在小的时候就对书法和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17岁的时候,邢少兰得知上海有一个画展,决定去看看。父母知道后都很支持他,母亲还特地给他做了一双新鞋。因为是新鞋,邢少兰才走了几里路就感觉脚底麻木。为了方便走路,他竟脱了鞋光脚走。就这样,他光着脚一路走到了上海,天没亮就出发,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  

  他是画坛大师朱屺瞻家的常客  

  邢少兰艺术馆二楼的楼梯口挂有一幅字,上面书写着“做事要顾人,画图要从己”。字是他本人写的,这句话却是他的恩师朱屺瞻的遗训。邢少兰一直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朱屺瞻是邢少兰的恩师,无论是画画还是做人,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说起和朱屺瞻的相识,邢少兰十分感慨。  

  1959年,浏河镇工会决定举办“浏河镇书画展”,要邢少兰负责展览及征稿的所有工作。浏河籍书画家最有名的是朱屺瞻和黄秋生。当时,还是毛头小子的邢少兰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专门来到上海朱屺瞻的家向朱先生征稿。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得到了朱先生的热情接待。朱先生听了邢少兰的来意后非常高兴,当场拿出两幅作品参展。

  和朱先生熟识后,为了实现画家梦,之后每逢周日清晨,邢少兰就坐车到朱屺瞻家里学习绘画。时间久了,朱先生和家人都非常喜欢这个爱学又老实的年轻人。  

  《六国码头通商图》30年间画了6次  

  在邢少兰众多的绘画作品中,《六国码头通商图》可以说是他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这幅作品他在30年里共画了6次。  

  1985年,正值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太仓修缮了始建于元代的天妃宫,辟为郑和纪念馆。邢少兰应邀为该馆画一幅内容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国画。于是,他四处搜集有关江南明代建筑、明代服饰、明代船舶的图画以及相关资料。画成之时,他也几乎成了半个明史研究专家了。2000年,邢少兰为表达对新世纪来临的喜悦心情,又重画了《六国码头通商图》。2001年,邢少兰画了第3幅《六国码头通商图》,这一稿在视觉上更疏密有致,结构上更点面结合。后来,该稿被印在了邮政信封上,印刷量超过了60万件,被广为流传。

  第4幅如今被放置在太仓市政府内,第5幅放置在苏州市政府内。而在艺术馆内展出的是第6幅,于去年创作。这幅画作是他特意为艺术馆量身定制的,场面壮观,气势雄伟,可称得上是浏河的《清明上河图》。  

  采访中,邢少兰一再表示,画画的人一定要接地气,要实实在在,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好作品。(薛海荣)


   来源:太仓日报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