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展示区将运用科技数字手段,如数字灯光模型、智能LED互动拼接屏、虚拟现实等,使参观者身临其境、深度体验……日前,在位于太仓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东侧的市生物农业科研平台项目建设现场,园区规划管理科工作人员潘林杰说,作为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集成创新工程——生物农业科研平台项目中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即将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园区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集研发、中试及示范于一体,能使生物科研平台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迅速得到中试和生产推广,堪称太仓市生物农业的“硅谷”。
作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物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只是太仓市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走出具有太仓特点的新路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测评得分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分别达到了83.81分和85.44分;先后荣获“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十二五”期间,太仓市紧紧围绕打造高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田园城市”的总体部署,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方略,全市“四个十万亩”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提升,“4+1”产业体系格局基本形成,“1+7+X”园区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农业“三产”协调推进,“三生”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目前,全市已成功构建了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太仓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子。
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步伐全面加快。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涉农企业69家,其中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家、本市规模以上涉农企业50家,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
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确保百姓吃上放心农产品
5年来,太仓市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化、科技创新农业载体化为发展定位,实施点、线、面结合,市、镇、村联动发展战略,坚持园区化、产业化、农场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形成了以1个太仓市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7个区镇现代农业园区(3万亩现代水稻产业园、城厢镇电站林果基地、陆渡-浏河现代农业产业园、沙溪塘桥现代农业园区、浮桥镇中华绒螯蟹养殖示范区、双凤镇现代渔业产业园、璜泾镇现代农业园)为支撑,X个村级基地、合作社为带动面的“1+7+X”现代农业园区网络。目前,规划在建各类园区15个,总面积20多万亩。
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整合农业资源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提档高标准农田(鱼池)19.75万亩,标准化农机库房35座,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鱼池)33.32万亩,占比达85%,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5年来,太仓市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全市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优化完善了市、镇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配备了市、镇、村三级质量安全监管员151名。全市建成市、镇、村合作社基地检测室35家,构建了以市农检中心为核心,6家镇级速测室为骨干,20家村级检测室为基础,9家基地检测室为补充的“四级”检测体系。建成了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基地产品信息可全程查询追溯。“三位一体”监管模式逐步完善,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三品”有效认证数128个,“新毛芋艿”、“太仓大米”等5个地产农产品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2013年起,太仓市在全省首家出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3年来,通过“定向委培学历教育、村级农技员短期脱产继续教育、本地中青年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等3种形式,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目前,累计招录定向委培生2期207人;举办短期脱产班、农技员高级进修班19期569名;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90期6490人。该工程在全国首创了“定向委培”模式,创新实施了全程学费资助政策和“一个院校+若干基地”教学实践模式,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储备了一批有技术、懂生产、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