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的发展即将画上句号,发展的接力棒将交到下一个五年。
       过去的五年,是太仓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五年。五年来,太仓市综合竞争实力和影响力实现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效增强。
      “十三五”即将启程,这是一个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新的历史单元。
      “‘十三五’时期,太仓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
 
 
首页 >> 辉煌十二五 >> 内容

辉煌“十二五” 太仓大投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加强生态文明“十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加大的环境执法力度,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打下了扎实基础。
  75亿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建设
  过去的城北河,水是臭的,岸是脏的。经过整治,如今的城北河水清岸绿,不少市民清晨、黄昏都爱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又要清欠历年来的环保陈账,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太仓市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达75多亿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十大工程”项目建设,打造“绿色太仓”,顺利通过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和国家生态市省级复核,苏州市级以上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生态村覆盖率分别为89.2%、95%、95.7%;深入实施污染减排工程,4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较大幅度下降,太仓市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污染减排先进集体。目前正投资3亿元启动建设年处理能力4万吨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项目工程。
  立体化防治大气污染
  今年7月5日,太仓保利协鑫热电有限公司机组全部停止运转,烟囱不再冒烟,进入企业注销及待拆迁状态。“十二五”以来,全市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超过15亿元,除关停城区保利协鑫热电公司外,全市10台30万千瓦以上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电力行业脱硫、脱硝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完成有机废气治理49家,淘汰各类黄标车6864辆。全市建成天然气管网208公里,集中供热管网220公里,淘汰各类锅(窑)炉333台(套);全面禁烧秸秆,年秸秆还田率达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
  空气质量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及时、准确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为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具体的数据,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点工作。近日,被列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总投资473万元的金仓湖、双凤镇生态园、璜泾中学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全部完成。经过调试和试运行期,所有站点均已投入运行。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建成,在原有3个站基础上,扩大了大气实时监控范围,填补了区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空白,为全市重污染天气预警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水环境综合治理让城乡更美
  “这条河河水清了,臭味没了,岸边也绿了,为了方便百姓还建了水桥,我们非常欢迎。”家住沙溪镇泰西村4组、位于双庆河边的顾双泉对河道整治赞不绝口。
  太仓市开展美丽城乡建设行动,全面进行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建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0个,日处理污水能力23万吨,城区生活污水接管率98%,城镇生活污水接管率88%;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整治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企业51家;强化区镇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设立74个监测断面并定期考核通报;开展港区化工园区“一厂一管”接管工程,实现对企业排水的即时管理;通过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省界、市界断面河流水质状况,“十二五”期间,国控断面、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环境监管执法保持“零容忍”
  近日,两起污染环境罪案件经法院一审公开宣判,邓某、周某均因从事非法电镀,排放废水中的总锌、总铬等重金属浓度超过国家排放标准3倍以上,严重污染环境,其行为构成了污染环境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并处罚金。这是太仓市针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具体行动。
  “十二五”期间,太仓市开展“环安行动”、“环保大检查”,对饮用水源地、危险废物等十大涉及环境安全的风险点,开展全面清理整治,排出21家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企业予以关闭,对83个挂牌督办和突出环境问题实行驻厂监督;梳理出1418个存在“三同时”问题的建设项目进行验收整治,主动邀请苏南督查中心对港区46家企业进行督查,与嘉定区建立环保合作机制,并形成《环境保护合作白皮书》,划定环境共建“联防联治区”,排出12个跨界突出环境问题,每月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充分利用“两高”司法解释这一利刃,发挥综合监管优势,建立重大案件会商会办制,将11件污染案件移交司法处理,移送司法机关13人。“十二五”以来,共立案处罚企业544家,对87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记者 徐盛兵)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