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访抗战记忆 >> 内容

整条米花街几乎被烧毁

孙礼老人向记者讲述当年日军轰炸重庆时的情景。

  “我那时候还小,许多事情都记不得了,但米花街被日军投下的燃烧弹几乎烧毁的惨景,在我心中永远无法磨灭。”坐在轮椅上的孙礼老人,在回忆起70多年前的这段人生经历时,满脸仍充满着悲愤。孙礼今年82岁,沙溪镇半泾村农民,4岁时随父母迁居重庆,一住就是8年。

 

  跟随父母迁居到重庆

 

  孙礼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叫孙伯修,沙溪镇半泾村孙氏家族后人,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日军侵占南京前夕,就随国民政府迁到了陪都重庆。母亲名叫李华修,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工作人员。他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妹妹,于1938年到达重庆,之前是在国民政府人员的秘密护送下,混在一个戏班子里一起逃离南京的。那时,孙礼才4岁,对于当时逃离的具体过程,他现在有点模糊了,但能清楚记得他们到重庆后,住在一条名叫米花街的街上,父母租了一个沿街的临时房子住了下来。

 

  孙礼说,在重庆这一住,就住了整整8年。其间,因为日军飞机时常在重庆的重要场所上空投炸弹,有时是狂轰滥炸,他们先后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搬到了一个叫小湾的村庄,那边很少有日军飞机来轰炸,这才算过上了相对安定的日子,他也有了去上学读书的机会。一直到1946年,孙礼一家人才回到南京。

 

  日军轰炸不分白天黑夜

 

  说到日军轰炸重庆的这段往事,中过风的孙礼尽管记忆力和说话能力大不如前,但还是断断续续讲述了当时的一幕幕惨景。孙礼记得,米花街上大部分房子的墙壁都是由竹子加草泥糊成,房架房顶由毛竹支撑,十分简陋。他家的房子也是如此,虽然很小,但离防空洞很近,相对安全些。那个时期,日军飞机来轰炸,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他们一家人在那住的4到5年里,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只要一听到警报声,父母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带着几个孩子躲进防空洞。孙礼记得很清楚,当时重庆全城高度戒备,防空警报声此起彼伏,信号弹在空中不时划过。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日军飞机从空中投下了很多炸弹,其中有不少燃烧弹,整条米花街上的竹子房子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几乎被全部烧光。他的家就是被燃烧弹击中烧毁的,尽管一家人及时躲进防空洞躲过了灾难,但祖传的孙氏家谱却在那场大火中不见了。

 

  1945年的一天,重庆全城响起了鞭炮声,全城的老百姓倾家而出,在街上举行大游行,所有的人都喊着口号,狂欢起来。父母亲告诉他们几个孩子抗战胜利的喜讯,让他们永远记住这一天——9月3日。孙礼回忆,当时全家人相拥在一起,喜极而泣。那夜,他们家和整个重庆城里的人一样,几乎整夜都没有睡觉。(记者 姚建平 文/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