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访抗战记忆 >> 内容

朱屺瞻亲筑“铁卵池” 留下日军侵略罪证

谢国梁指着“铁卵池”边的石碑介绍往事。

  

太仓市浏河公园内,坐落着已故丹青大师朱屺瞻先生年轻时习画的画室“梅花草堂”,在“梅花草堂”的西侧,有一个呈葫芦型的小池塘,微风吹过,碧绿的池水泛起涟漪。这个美丽的池塘,却有着一个分外沉重的名字——“铁卵池”。它,正是记录83年前日军在太暴行的一个特殊“纪念碑”。


  家园被毁,立志不忘日寇暴行


1932年,日本侵略者发起“一·二八”淞沪战争,为了攻占上海,日军突袭我市浏河、杨林等口岸,沿途烧杀抢掠,朱屺瞻先生在浏河的画室毁于战火,他的作品和藏品毁于一旦。“铁卵池”边,一块黑色的石碑默默记载着这段历史,碑上篆刻着:“……时朱氏老宅也被日军焚毁,炸坑累累,弹洞满壁。朱屺瞻遂清理瓦墟,拓日寇炸弹坑,窪水成池,手题‘铁卵池’,以志不忘日寇之暴行。”


  “朱屺瞻先生当时在浏河有老宅和新宅两处住所,两处住所在战争期间都遭到日军轰炸。”浏河镇文联文学协会会长、《文化浏河》主编王更红告诉记者,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铁卵池”,已经经历过几次修缮,原来的池塘比现在的更大。当时,朱屺瞻不仅将日军空袭留下的炸弹深坑疏凿成池,还在池边用挖出的泥土垒成高岗,又在旁边重建画室,在画室外种植百余棵梅花。随后,朱屺瞻先生为画室取名“梅花草堂”,自号“梅花草堂主人”,用梅花斗霜傲雪的精神自勉,立志与日寇抗争到底。


  四处奔波,用画作来记录战争


  从上世纪30年代初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朱屺瞻始终坚守中国传统文人的骨气,拒向日寇低头,同时,他还以画笔作“武器”,用一幅幅写实的画作怒斥日军暴行。“淞沪战争爆发后,朱屺瞻先生不顾肺疾,奔波在上海宝山、嘉定和太仓浏河、杨林一带,用手中的笔描绘真实的战争景象。”朱屺瞻纪念馆工作人员谢国梁搜索着馆中所藏的资料,向记者细细讲述起那段往事。据资料记载,当时朱屺瞻先生共计绘画百余幅,画作中既有被日军焚毁的车站、街道、村舍等景象,也有当地军民构筑的抗敌战壕、堡垒等,在展示日军烧杀抢掠暴行的同时,也用抗日将士们浴血奋战的事迹激励时人,表达着群众的抗日呐喊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1932年夏,朱屺瞻将百余幅画作收集整理完毕,先后在上海、太仓、昆山等地举办“朱屺瞻淞沪战迹油画展览”,每到一地,都引起巨大的反响。“朱屺瞻先生所办的那次巡展,展出的不仅有他自己绘制的画作,还有他从街上收集到的抗战海报等,目的是呼唤民众一起起来抗击日寇。”王更红说,当时虽处于战乱时期,但参观者几乎每天都超过千人。1933年2月,朱屺瞻先生又拿出多幅作品,参加“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书画作品展览会”,并将义卖所得悉数捐给东北义勇军,支持抗日事业。


  坚守气节,决不向侵略者低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浏河再度沦陷,时年46岁的朱屺瞻被迫避居上海租界,他激愤地表示:“虽无力救国,亦当清白处世。”当时,上海日伪地方机构组织的“中日文化协会”,企图拉拢朱屺瞻,被他严词拒绝。


1941年,朱屺瞻发表了《艺术与修养》一文,认为“绘画之为社会人士所器重者,乃有神逸之作风,节烈之品格,崇尚气节,为吾国民族特性”,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在民族存亡之际所坚持的风骨与气节。(记者 徐静 文/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