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一向记者讲述抗战故事。
家住城厢镇新民村小区的周圣一老先生,曾是江南抗日义勇军在太发展的青年抗日协会的成员之一,还曾做过中国共产党的地下联络员。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步履稳健、思路清晰,谈起抗日时期的那段往事,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亲历日军飞机轰炸:
“那飞机飞得可真低啊”
1923年9月23日,周圣一出生在岳王项门,14岁那年,他亲历了日军飞机对岳王一带的大轰炸。“那是1937年10月的一天早上,我父亲得知,他认识的一户顾姓人家不幸被日军飞机投掷的炮弹击中,一家三口2死1伤。”周父听到这个消息后,匆匆赶去探望。就在周父离开后不久,几架日本战机飞到岳王上空,开始对下方的平民展开无差别攻击。
“我奶奶那时正在田里干活,突然几架飞机俯冲下来,飞机上的机关枪开始向下方扫射。附近的村民看见我奶奶呆呆地站在那里,赶忙喊她藏起来。”慌乱中,昏头转向的周奶奶一下子掉进了附近的小河里,差点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千钧一发之际,热心的邻居将她救了上来。周圣一抱着年仅4岁的小妹妹,躲在家门口的柴堆里,“现在闭上眼睛,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飞机飞得可真低啊,我都能透过飞机前面的玻璃看见里面日本兵的脸。”一轮大轰炸,让那一带的平民死伤无数,也在年轻的周圣一心里,埋下了反抗侵略者的种子。
好友是“江抗”成员:
“他被捕后牺牲于常熟”
1938年,15岁的周圣一到新塘张家桥一家南货店里做学徒,店铺正对面是一所学校,学校里有一位名叫陈炳衡的老师,常到店里与周圣一闲聊,两人逐渐成了“忘年交”。“1941年4月13日,陈老师来店里找我,让我吃好晚饭去学校后面的树林里见他。”让周圣一没想到的是,陈炳衡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真名叫陈君毅,是当时活跃在苏南地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即“江抗”的成员,陈君毅告诉周圣一,日军即将对太仓展开大清乡,他要和另几名“江抗”成员一起转移到其他地方,问周圣一要不要加入他们,一起反抗日本侵略者。激动的周圣一当天晚上就打包行李,准备第二天去约好的地点与陈君毅碰头。
然而,周圣一的举动被店里的另一名学徒看到了,学徒悄悄告诉了店主。凌晨4点,正准备离开的周圣一被店主扣住。“店主叫来了我父亲,跟我父亲说,你儿子要去打日本人,他这几年在我这吃的饭,得折算成钱还给我。”在父亲的哀求下,周圣一留了下来。“后来,我辗转了解到,1941年5月,陈君毅被捕,牺牲于常熟。”陈君毅的牺牲,让周圣一参加革命、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念头越发强烈起来。
为祖国解放前仆后继:
“历史不应被遗忘”
第二年下半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周圣一来到位于上海宝山大场的“恒大南货店”工作,事实上,那是一个以店铺做伪装的“江抗”联络点,店里的几名老板与职工都是“江抗”成员。在这个联络点内,周圣一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进步思想和先进知识,不断锤炼自己,1943年,他加入青年抗日协会,成为了一名地下联络员。
在周圣一的记忆中,与他同批加入青年抗日协会的共有7人,其中几个人后来到苏北进行抗日活动,“一人在战场上牺牲,另有一人断了一条腿,有一名同志断了一只胳膊。”战争是残酷的,但先辈们作出的牺牲和努力并没有白费,1945年,日本投降,曾经猖狂一时的侵略者们被灰溜溜地赶出了中国。
在周圣一的书柜中,记者发现,与他获得的各类奖章放在一起的是一本红色封面的小书,书名为《英魂千古——太仓革命烈士史迹》。从书中所夹的一张张写满字的纸和书页上的痕迹来看,这书应该是常常被翻看着的。“书里有不少我熟悉的名字,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们经历的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周圣一缓缓抚摸着手中的书,他说,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主动去了解那段历史,了解这些革命者为维护祖国统一、独立所作出的牺牲。(记者 徐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