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访抗战记忆 >> 内容

“日本兵让我的童年充满噩梦”

朱剑霞在向记者讲述往事。

1937年3月,一名女婴诞生在当时的王秀镇王秀村,同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太仓,为了躲避日军扫荡,小小的女婴被家人藏在南瓜田里,一藏就是好几天。如今已是78岁高龄的朱剑霞,正是当年被藏在南瓜田里的那个女婴,谈起往事,她连连叹息,“日本兵让我的童年充满噩梦。”


“我的舅婆是被日本侵略者活埋的”


“小时候,我的奶奶经常跟我说,‘我们阿霞可怜啊,一点点大就被妈妈抱着藏在番瓜藤里’。”朱剑霞告诉记者,她的奶奶反复提起的“番瓜藤”其实就是南瓜藤,当年的太仓农村,种植着大片的南瓜,茂盛的南瓜叶,成为了人们躲避日军侵扰的天然“隐蔽所”。


日军占领太仓期间,本就病弱的朱剑霞的母亲,因为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状态,年仅29岁就因病过世了,当时,朱剑霞刚满3岁。“现在想来,当时我母亲生产完不久,就带着我睡在南瓜地里,这也是造成她后来多病早逝的一个原因吧。”朱剑霞说。


就在这样“人心惶惶”的动荡年代,朱剑霞逐渐长大,然而,在她5岁那一年,一件可怕的事发生了。“有一天,我回家的时候,奶奶哭着跟我说,舅婆死了,被日本人活埋了。”朱剑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眶红了,“舅婆一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舅婆和舅公都是读书识字的进步分子,据说是因为说了反抗日本人的话,被日本兵抓到璜泾,残忍地杀害了。”


“堂姐教我唱‘快快起来赶走日本兵’”


童年的朱剑霞,对日本侵略者是既恨又怕。在她记忆里,日军占领太仓后,为了表现对当地孩子的友善,会主动给孩子们发糖果。有一次,一个挎着枪的日本兵看到朱剑霞,招手叫她过去,从一个铁盒子里拿出几颗白色的硬糖给她,朱剑霞不敢不拿,却又不愿吃日本兵的东西,走了几步,偷偷地扔到了路边地里。“虽然当时我还小,但也知道日本兵的友善都是装出来的,他们骨子里并没有把我们当人看。”朱剑霞记得,她曾亲眼看到日本兵用枪指着,强迫王秀当地百姓为他们砍树,“他们把王秀一带稍微大一点的树木都给砍了,一车一车运出去,说是去修筑工事。”


在日本侵略者的高压之下,反抗的种子却如同星星之火,在百姓中传播开来。“我记得,很多个日子里,堂姐朱熙娥和她的几个小姐妹在弄堂里一边做花边,一边偷偷学唱抗战歌曲,还拉着我一起唱。”朱剑霞边回忆边脱口唱了出来,“高梁叶子青又青……中国的人民有四万万,快快起来赶走日本兵!”“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70多年过去了,当年几个女孩在弄堂里学唱抗战歌曲、用歌声传递抗日信念的这一幕,深深刻印在了朱剑霞的记忆中。


“新四军两个指导员住在麦田里”


1945年,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节节败退。“记忆里,正是麦熟的季节,人们都在说,我们的部队打过来了,太仓要解放了!”朱剑霞告诉记者,当时她正在王秀小学读书,学校里有两个教员,一个姓赵,一个姓孙,在日本占领时期混得风生水起,听说太仓要解放了,连夜收拾东西,租了一艘小船逃走了。之后没多久,新四军的两个指导员来到王秀联络当地百姓。


8岁的朱剑霞作为王秀小学的学生代表,去探访了两位新四军指导员。“两个指导员,一个叫刘承德,一个叫刘炳兴,见到我这个小孩子,他们也一点不马虎,认认真真地跟我对话。”朱剑霞说。


“我先问他们住在哪里,他们告诉我,‘住在麦田里’。我又问他们吃些什么,他们回答,‘我们带着小米,煮小米饭’。”朱剑霞看到,两个指导员就睡在村子的麦地里。朱剑霞的奶奶听说情况后,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住,两个指导员婉拒了朱奶奶的邀请,并表示“新四军的纪律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依然露宿麦田。(记者 徐静 文/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