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焕球在向记者指认当年新四军打鬼子的地方。
“那是7月的一个晚上,叶飞将军领导的新四军的一支队伍来到我家附近,和驻在这里的鬼子打了一仗,枪声、炮声响了大半夜……”虽然已过去了70多年,但回忆起当年新四军某部攻打方桥据点的事,浮桥镇方桥村8组村民陆焕球依然记忆犹新。
见证当地军民奋起抗日
“方家桥以前是一个集镇,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当时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叫‘河南街’,街道虽然只有五六百米长,但颇为繁荣,街上不仅有肉庄、米铺、杂货店,茶馆、酒楼等也一应俱全。”陆焕球说,自己出生于1929年,今年86岁。当年,他的父亲陆赞衡就在河南街上开布店,一家5口人在店铺后面住。1947年7月,新四军苏南反“清乡”第一仗就在他家门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打的。
据陆焕球回忆,当时他只有十一二岁,懂得没那么多,但还是见到河南街上有个日本鬼子据点。听大人说,据点里的鬼子有10多个,领头的是个叫“水尾(音)”的日本军官,是一个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中国通”。为了粉碎日本鬼子长期侵占方家桥、奴役当地人民的目的,新四军一支四五十人的部队,趁着敌人刚到不久、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在夜里对方家桥据点里的鬼子发起了猛烈攻击……
“步枪、歪把子机枪、掷弹筒……鬼子虽不多,但武器精良,相比之下,新四军的武器就差多了,只有一些步枪和手榴弹,但战士们作战都非常英勇,战斗非常激烈……”陆焕球清楚记得,战斗发生在7月的一天夜里10点左右,当时他奶奶正带着他在房间里睡觉,突然传来一阵阵炒豆般的枪声,接着接二连三地响起轰隆隆的“小炮”(掷弹筒发射的榴弹)以及手榴弹爆炸声,全家人顿时被惊醒,好在事先已经有人偷偷告诉他父亲,新四军要过来打驻在河南街上的日本鬼子,让大家不要乱跑,战斗打响后,务必关好门窗,带着家人趴在地上或者躺在地上,以免被流弹误伤……
尽管当时没有直接将鬼子据点拔掉,但作战英勇的新四军重挫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老百姓对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陆焕球说,听说新四军狠狠地打击了鬼子的事后,当地群众无不在暗地里拍手叫好。
经常和别人讲述那段历史
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河南街早已没有了踪影,当年新四军在这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也已变成了一片片农田。陆焕球说,如今村里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当年的那场战斗,大多数村民都不清楚。
“从1946年9月开始做老师,一直到1982年因病办理退休手续,我一共教了36年书。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告诉更多的人……”陆焕球说,方家桥战斗是苏常太反“清乡”斗争的第一仗,并发生在日伪控制地区,打乱了敌人的“清乡”部署。这次战斗,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和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均有记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年来,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和别人讲起这场战斗,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史料记载,新四军苏南反清乡第一仗遗址位于我市浮桥镇方桥村8组(方家桥集镇南)。1941年7月1日,日伪军集结重兵,开始对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进行严酷的军事“清乡”。7月上旬,新四军五十五团政治部主任钟发宗七连从常熟到达太仓,与太仓县党政机关人员40余人会合,开展反“清乡”斗争。浮桥镇一位多年从事地方史料收集的文史工作者说,为了牵制敌人兵力,打乱敌人“清乡”部署,钟发宗和中共太仓县委书记杨子清、县长郭曦晨研究决定,通过主动出击,攻打方家桥日军据点,打开太仓反“清乡”斗争的局面。7月中旬某日夜,参战部队向方家桥日军据点发起攻击,并展开激烈战斗,后因敌情有变,部队主动撤出了战斗,但此举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打乱了敌人“清乡”部署,增强了群众抗击日寇的信心。(记者 李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