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9日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部分委员就新常态下,太仓如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民企转型升级
黄浩忠常委:
建议我市运用土地杠杆撬动民企升级,全市统筹土地指标,根据项目评估打分确定土地的归属权,通过调整税收、用电、用能、用地、用水等要素价格的高低,使得各类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拓宽渠道推进民企多元融资;支持民企实施品牌名牌战略,引导民营企业从贴牌加工向创品牌创名牌转变;鼓励民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跨区发展,把生产基地搬迁出去。
管新宇委员:
如何促进民企与外企融合发展,个人建议政府在“引进来”的过程中,进一步创新外资利用方式,通过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方式,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再投资等方式参与民企的改组改造。民企与外企要加强交流,充分吸收外企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学习百年跨国公司永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创新依法治市举措
李强委员: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准确把握中小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法律需求重点,比如在创业期,鼓励法律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规范制度、开展法律培训等,营造健康的法治环境;在发展期,帮助企业开展法律咨询及矛盾调解;在稳定期,加强对企业的法律监管。建议政府建立对中小企业法制宣传的长效机制,加大针对性的法律宣讲,以提高企业法律意识。
陈俭常委:
探索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政府相关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和购买服务,将政府部门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情剥离出来,由相关的社会组织来承接,这是我市推动依法行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基本突破口。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何永林委员:
科学规划,明确太仓北部服务业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太仓北部服务业载体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建设璜泾镇南部新城,通过万亩农田和雁月湖建设,打造生态优美、设备齐全的高端服务业新城。加强招商,完善太仓北部服务业发展的配套和保障,做强高端服务业新城产业支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孙建国常委:
建议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符合条件的应同合作农场、工商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参保权利和补贴权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贴息、承包权质押等方法,切实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对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应持续加大,使得农业基础更牢。
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谈辉常委:
希望全面深化对德制造业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习与合作,促进“太仓制造”升级换代。政府应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技术,提高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装备和生产技术;同时建议政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组织的建设,对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进行补贴和支持,并加大对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
刘春昱常委:
建议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完善和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带动一批中小型企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一批有较高研发水平和影响力的科技企业集群。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
陈智强委员:
通过建立太仓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先进的优质认证培训,实施岗前模块化培训,使学生掌握技术,获得顶岗本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太仓企业输送高质量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
要建立太仓跨企业培训中心,必须完善建设机制,建议政府进行牵引,健雄学院主动培训,行业企业协同配合,科研院所助力合作。
突出文化传承保护
邢曦峰常委:
建议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在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时多听取当地文化学者、居民代表的意见,各地规划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点;主管部门应明确要求地名、路名、小区名称用原先的名称或已消失的村庄名,以续接文化符号,一些承载当地居民历史记忆的名木古树,尽可能加以保护。(记者 周琦 邢智丰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