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之乡”太仓近年来吸引了超300家德资企业落户,其中大多是以精密机械为主的高端制造类企业。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徳企聚集太仓的背后,一所高职院校发挥了极大贡献。
历经10年探索,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解决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土化问题,形成了“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近万名优秀毕业生。
今年江苏高校招生结束不久,来自太仓市明德中学达到本三线的20名毕业生都成为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定岗双元班”的学生。在班级招生之前,两家德企就已经为他们“预留”了20个技术技能型工程师的岗位。
“六大原则”支撑人才培养模式
顾伟是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定岗双元班”的学生,毕业仅仅五年,他已成为知名德企舍弗勒的维修工程师。“在新生入学军训之后,我就成了舍弗勒的一名学徒,这么算来,我其实是有着8年工龄的‘老员工’了。”
健雄学院副校长陈智强告诉记者,“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针对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学徒,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共同商定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校、培训中心和生产岗位分段交替接受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岗位培养技能。“为贯彻‘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坚持六项原则:岗位确定、利益驱动、合作培养、产训共赢、按能定酬和体系重构。”
2011年《“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2年学院以唯一的非国家示范院校身份入选第五届全国师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健雄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均进入全省高职院校前3位,平均月薪进入前10位。
结合国情组织教学评估活动
围绕“定岗双元”,健雄学院实施校企双元开发岗位课程及评价方案,“三站互动、4-6轮换”组织教学活动。
记者日前在“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中德培训中心)内看到,不少健雄学院的实训学生正在德国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制作模具部件。
据现场指导教学的倪红海老师介绍,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学校负责专业理论课程、培训中心负责职业模块培训课程、企业负责专项岗位技能课程。三部分课程实行“4-6”分阶段轮换教学,4周在学校学习,6周在培训中心或企业岗位培训,学生不但岗位匹配度高,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这种教学方式相配套,学校还构建了“一董三委”教学管理体系。陈智强告诉记者,在德国,行业组织在双元制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健雄结合国情,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会为主体组建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管理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一董三委’的设立,从管理体制上保障了企业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与效益全过程融合,同时也实现了学校管理、办学和监督评价独立,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标准和质量。”
政校企行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
健雄学院在推进双元制本土化过程中,打造了由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会共同建设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实施平台——跨企业培训中心。陈智强介绍说,这个中心既是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的平台,也是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对接的平台;既是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化的平台,也是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融合的平台。
据了解,目前学院已建成中德培训中心(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服务外包教学产业园)等7个跨企业培训中心,这些中心已经成为校企合作的载体,与企业开展校企双元培养、资源整合、文化整合,成为校企紧密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目前与健雄学院达成合作关系的企业超过200家,健雄学院还是10家企业在职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已面向省内外开展高技能培训达6000多人次。”魏晓锋说。(高振华)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