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内容
“双元制”十年育三千蓝领 不少学员成为技术骨干,走上管理岗位

  上月底,太仓中专双元制班学生刘永博、陆一凡出国学习。这两个人是太仓市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的学员,作为培训中心的交换生此次赴德培训交流。自2004年第一批双元制班学员毕业,我市10年间培育出3000多名高水平技术工人,有效缓解了企业技能型工人紧缺的难题,许多毕业生已从操作工走上了管理者岗位。
  企业乐意花钱培养学生
  刘永博真切地感受到德国工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严谨细致。就在刘永博赴德之前不久,舍弗勒培训中心的2014年毕业生韩继强也去了德国深造。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员工,韩继强受到公司的重视,在德国接受了一个多月的培训,10月份开始负责舍弗勒南京公司一条新生产线的装配、调试等工作。
  培训中心培养学员可谓不遗余力,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主任陈坚毅介绍,他们用于培训的设备都是德国进口的先进机器,有德国专家坐镇指导,一名学生在培训中心3年,企业要承担的培养成本达7至8万元。
  尽管代价不菲,但太仓的很多企业愿意与本地职业学校合作设立培训中心,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就是由克恩-里伯斯和慕贝尔公司(此前为慧鱼公司)发起设立的。此外,我市还有舍弗勒培训中心、海瑞恩培训中心、健雄学院的中德培训中心等。
  “德资企业具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点,德国人严谨认真,重视产品质量。”陈坚毅说,正是因为如此,德企往往通过大力度培训形成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工人队伍。
  学徒如今成为技术骨干
  王青是2004年第一批毕业的“双元制”班学员,如今他已是慕贝尔公司模具部生产经理。从一线员工走到公司中层,王青认为这得益于双元制教育。
  “在培训中心时我打下了良好基础,无论是锉、车、铣、钻,都能做。”王青说,虽然后来的工作是设备装配,不是具体工件的生产,但有了机械加工基础,他在设备的维保上做得比别人好,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王青的德国同事、慕贝尔太仓公司的技术专家赖大熊,对培训为何要从手工打磨开始作了具体解释,虽然这些工序早已被自动化的设备所取代,但就像驾驶一辆汽车,懂得汽车构成和原理的专业车手会驾驶得更好。
  陈坚毅介绍,培训中心培养的学生技能比较高,大部分会留在相关的德企工作,除了王青外,还有一大批人已成为企业生产、技术、制造、质量等部门的经理或主管。
  德国理念值得学习借鉴
  尽管成功者的案例很多,陈坚毅还是觉得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双元制”。今年秋季,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招生40人,但通过考核的只有33人。陈坚毅分析,在社会普遍瞄准高学历的心态下,不少中职生和双元制“擦肩而过”,致使生源质量受到影响。
  赖大熊说,在德国许多人乐意接受职业教育,他本人就是从学徒成长起来的,初中时就读了双元制学校,之后由一名操作工成长为班组长、生产线经理,直至部门经理。“在中国,人们对职业教育似乎存在偏见,认为一线工人地位很低,在德国则完全没有这样的观念。” 赖大熊说,他儿子读的也是职业学校。
  健雄学院中德培训中心副总经理刘红月认为,德国工业之所以强,与拥有大批技术蓝领是分不开的,我国在推进工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学习德国经验。
  □ 记者 戴周华

  来源:太仓日报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