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稿 >> 内容
健雄学院开放日:展示中德职教合作的重要窗口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仓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独有的沿江沿海沿沪区位与宜居宜业的田园城市特色,吸引了大批德资企业落户。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历经20年发展,目前已集聚200余家德资企业,成为目前全国著名的“德企之乡”和唯一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2013年又成功获批科技部“中德先进技术国际创新园”。
 

太仓也是中德职教合作较早的地区,是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县城实践的先行区。为满足太仓德资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在上世纪末,太仓职业教育界就开始学习德国发展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教育。12日上午,中德职业教育健雄开放日活动在太仓举行,来自中德两国教育专家、商会代表、企业代表和高校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工学交替,定岗双元
 

所谓“双元制”,就是“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定岗双元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某一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教材,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双元制”本土化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工学交替”和“2+1”定岗双元培养。
 

“工学交替”中,企业的作用贯穿于学生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活,企业往往针对岗位精雕细琢全程参与培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订单培养模式。而“2+1”则是在“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学院为主、企业为辅,充分体现了“双元制”精髓,是健雄学院在太仓本土大规模实施、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
 

健雄学院院长魏晓锋认为,“双元制的本质不是一种‘订单式’培养,而是在教学中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一元’,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融合校企双方共同的教育教学资源,由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签订教学就业协议,实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出色的胜任岗位,而且知识层次、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均获得全面提升。”

 

创新模式,互动发展

 

开放日活动中一行人参观了“AHK-健雄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培训中心里陈列了大量的数控车床和专业生产器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数控机床的操作以及模具的铣削,并认真记录下操作数据,并时不时相互讨论。参观过程中,很多人掏出相机将所见拍摄下来,并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
 

德国比勒菲尔德工商会领导Swen Binner在采访中说,“我对今天这个开放日印象非常深刻,事先都没有想到太仓的‘双元制’做得这么好,把德国‘双元制’的精髓都学到了,这样的模式肯定会为以后中德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做出相应的贡献。”
 

太仓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服务形式和保障体系的创新,并深化“双元制”模式教学机制,每年选送200名优秀技术工人赴德国培训进修,形成“培训-进修-交流-提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机制,为培训者颁发中德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力争4年内推动中德双方学生和学者交流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
 

深化改革,延展服务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在健雄的成功运作,不仅有助于中德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层次合作,还为太仓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梯队满足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撬动太仓转型升级的有力杠杆。”魏晓锋说,学院在进行“双元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的同时,还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进行研究,开展了“双元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等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双元制”的精髓、“双元制”在高职等关键问题,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改革的实践,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推向新的台阶。
 

太仓市副市长赵建初认为,中德职业教育健雄开放日活动,既是一次较为全面展示太仓中德职教合作的重要窗口,也是一次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促进发展的难得机遇。利用这次机会共同推进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在太仓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共同服务太仓乃至中国德资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共同维护中德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更广领域的合作、共赢。(吴慧慧/文 蒋振江/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