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稿 >> 内容
以亩产论英雄 “倍增计划”激活土地价值

杭州国际珠宝城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珠宝专业市场。

 

 

  密集的脚手架所到之处,便是高架生长延伸的方向;五彩霓虹闪烁的新城,便是一路之隔已列入拆迁地块的未来。在融入杭州城区大势中,萧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愈显金贵。在土地资源日益萎缩的今天,萧山区正在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无论是进入评估、腾笼换鸟,还是绩效评价,一场旨在激活价值的“土地战”正在萧山区打响。


  先评估再排队


  不让好项目落不了地


  北上入海的钱塘江就像一只臂膀,将南岸萧山揽在怀里,使得萧山与杭州主城区隔江相望。占尽地利的这方土地,很早就催生了工业经济的繁华,其背后土地供应紧张逐渐成为萧山为之苦恼的问题。


  “过去,上级每年分配给我们的用地指标,会切块分配到各个镇、街道和相关部门。”长年的习惯做法让萧山区国土分局土地利用科科长李纪全深刻感受到弊端,萧山下辖诸多镇(街道),“因为‘僧多粥少’,分到每一处的土地就十分有限了。”


  今年开始,萧山不再分解指标,而是改为全区统筹,根据项目评估打分确定土地的归属。依据规定,在项目提交用地申请之后,会交由评估小组“会审”,萧山国土资源部门将优先满足评估得分高的项目。借此契机,萧山还对各园区引进项目的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标准厂房容积率等指标进行明确,大幅提高新增建设用地的准入门槛。


  在各地还在为好项目、大项目找不到落脚之地而苦恼的今天,萧山通过新项目进入评估机制,把一批低、小、散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的项目拒之门外,缓解了“用地难”,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亩产论英雄


  沉睡土地焕发生机


  杭州国际珠宝城占地35亩,汇集了80多家国内一线黄金珠宝生产、批发企业以及相关品牌的珠宝商,开业至今两年多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黄金珠宝批发市场之一。“去年我们产值达到106亿元,亩产值已达到3亿元。”杭州国际珠宝城总经理石峰自豪地表示。


  杭州国际珠宝城的前身是一家工厂的旧厂房。为了引进优质项目,萧山在这一地块上作了很多考量。“浙江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珠宝城项目涉及原辅料交易、产业设计研发、集散交易、珠宝文化展示与传播等产业链,是完整而高端的文创产业,和上级的要求十分吻合。”萧山区委宣传部外宣科科长丁雪梅介绍。


  石峰说,萧山区专门为珠宝城制定政策,前三年入驻的商户免除全部税收,后两年免收50%的税收。


  在“腾笼换鸟”唤醒土地上,萧山不仅根据不同项目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和措施,还主动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合并重组实现升级。如今,杭州空港物流园中三大物流基地,就是在清退落后产能之后建起来的,一批小化纤、小水泥制品厂则以土地入股,与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合作。


  近年来,太仓市也在大力推进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萧山区的做法有不少值得思考和学习之处,比如“一地一策”、“一企一政”的灵活方式,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鼓励兼并重组,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政府部门的扶持也增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信心。


  按等级定奖惩


  土地杠杆撬动转型升级


  近日,萧山一印染企业负责人直言,自己有了“担忧”。根据萧山10月份开始实施的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企业很有可能被划为D类,仅用电方面将会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电价如果提高0.1元/度,电费一项,企业每年就要多支出几十万元。”上述负责人认为,这样的成本实在太高,“可能会转型做其他行业吧。”


  根据萧山近日出台的《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的实施意见》文件,萧山正在对占地面积10亩以上的工业企业进行绩效综合评分,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亩产实缴税收、亩均销售收入、亩均增加值等,根据得分,企业被分为ABCD四类,并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在各自等级内,相应企业在税收、用电、用能、用地、用水等要素中,将会得到差别化对待,即以企业对萧山贡献额为基准,政府通过调整要素价格的高低,使得各类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


  如果说新项目进入评估是对增量企业用地的管控,那么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则为盘活已有企业土地提供了有益借鉴,各类资源要素向更优质企业倾斜,可以提升整个产业质量,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互作用下,形成一种新型要素倒逼机制,在实现土地有效利用的同时,撬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记者 戴周华  周琦/文 蒋振江/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