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稿 >> 内容
融合,一个新城崛起的密匙

 

 

 

 

  上海的第一缕阳光从这里升起。耀世的光芒,注定要在这块曾经潮来是海、潮去是滩的荒洲上交相辉映。承载着上海转型发展、优化城市总体战略布局的重大使命,一座新兴的城市——临港新城势起意涌,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前行。它的崛起,也为百里之邻的太仓,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筑梦蓝本。

 

  滩涂孕育梦想

 

  一滴来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这滴水就是面积堪比杭州西湖的滴水湖,而涟漪就是环湖一路、二路、三路。临港管委会组织人事办副主任虞尧见证了临港的开发建设。他说,现在具有海洋特色的游乐园、五星级的皇冠假日酒店等设施相继建成,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也于3月底搬入临港新城大厦办公。

 

  谁能想到,11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沉寂的荒滩海涂。当上海新一轮发展瞄准这里时,315.6平方公里的荒洲苏醒了。为了加快临港开发,2012年,上海市出台《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临港地区成为上海浦东特区的“特区”,成为上海开发成本最低、投资者享受待遇最优惠、项目审批效率最高的区域。

 

  临港新城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甚至没有文化积淀,为何能够快速崛起?政策的叠加效应无疑是新城发展的发动机。特区中的“特区”启示我们,在太仓的港城建设与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既要做好研究政策和争取政策两篇文章,又要系统地整合政策资源,梳理自身的政策优势,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以此来推动重点区域规划蓝图的加快实现。

 

  产业带动城市

 

  11月7日下午,上海电气-西门子4.0MW风力发电机组下线仪式在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举行,标志着上海电气西门子联合品牌已成功完成本土化制造,这将大大提升中国风机行业的制造能级。

 

  作为“十二五”重点建设发展的六大片区之一,临港地区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承载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南下”战略等创新举措相继实施,代表浦东开发最高水平的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大开发公司,带着资金、团队、项目、责任,甚至总部,挥师南下,决战临港。临港开发注入了新动力,中船集团、上海汽车、上海电气和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这里投下了130多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430亿元。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也是“空城”。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港城建设与发展,也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要加快引进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和大物流、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向产业的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以“高”和“特”的产业带动城市建设。

 

  城市反哺产业

 

  “27个服务窗口集中在一个中心,进一个门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邵一民是港城企业的技术总监,来到上海临港人才创新创业园服务中心,办理一外籍员工的就业和签证手续。按照要求填写资料后,一个月手续就能全部办好,比过去节省了一个月时间。

 

  临港事临港办,临港钱临港用。针对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人气问题,他们引进上海海事大学等教育、医疗、国际化社区项目,加快天文馆、临港国际健康城等项目建设,搭建上海临港人才创新创业园“三创”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双定双限房”和“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让入驻临港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优惠购买公共租赁房,让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优惠购买“双定双限房”。

 

  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临港新城的崛起,除了产业的发展,成功的奥妙还在于人气的集聚。经过多年的打拼与奋斗,我们的港城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城的建设与人的集聚方面,临港新城的很多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我们要在科技之城、低碳之城、智慧之城建设方面多动脑筋,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大型社区等配套设施,营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的良好环境,放大“一市双城三片区”的聚合效应。(记者 李孝忠 廖文婷/文 蒋振江/图)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