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在清明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优良传统。清明祭祀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眼下一些人的祭祀方式已不满足于一般的焚香烧纸。有些人在祭扫时,印“钞票”、糊“轿车”、扎“彩电”、造“楼房”等等不一而足;有的讲排场,碑前墓后到处烟雾缭绕,鞭炮震地,锣鼓震天……常常搞得整个墓区烟雾腾腾、纸灰乱飞,失去了扫墓的本意。
虽说如何祭扫死者完全由个人心愿,别人无权干涉,但祭扫毕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对家人,对社会,对后人有着怀念、启迪与教育的意义,而且还要遵守有关规定。 “清洁而明净”是古人对清明节的解释,到了今日,应更蕴含文明与环保的理念,使清明节的追思活动真正恢复“清明”。
清明祭祀我们更应注重精神上的纪念。不管是隆重的祭祀仪式,还是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良久静思,都同样表达生者对逝者的追忆与祭奠。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因此,千百年来,每一个清明节,都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优良品质,都延续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都表达着对先人赐予后人生命的感恩和对先贤道德风范的缅怀。
清明节文明祭祀,让清明更加现代、更加多元,关乎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大力倡导鲜花祭扫、居家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音乐祭祀等祭扫方式,推广树葬、花葬、海葬等节地、环保、生态的丧葬形式,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健康、和谐、文明”的殡葬新风尚,文明祭扫方式也更加多元。 “文明健康、内涵丰富、节俭环保、安全有序”文明祭扫理念成为现代人的追求,清明节才能真正“清明”起来。(刘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