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楷模 >> 内容
吴根平:“三多”生活的乡村筑梦人

 

 

 

一有空,吴根平就走到村民中间了解民情,把村民的事一件件记在心里。□记者濮建明摄

□苏报驻昆山首席记者 姚喜新

一个普通的新农村,吸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次次考察,调研。

昔日债台高筑,如今村强民富环境美,令很多昆山城里人都羡慕。

市北村的魅力何在?答案是:在昆山“两个率先”实践中,摘穷帽、富百姓、奔小康、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强村富民之路,具有标本价值。

和苏州其他先进村一样,市北村的发展也离不开“能人”书记———周市镇党委副书记、市北村党委书记吴根平。这位奉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对新时期当好一名村书记带来什么启示?

带领村民打“翻身仗”

从负债2000多万元到现在年可支配收入2000多万元,吴根平带领村民把昆山的“北大荒”开垦成示范村

“最初满心欢喜,认为可以在农村大干一场,可面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1997年9月,33岁的吴根平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周市镇推进昆山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建设,需要充实一批政治素质、创业能力强的“能人”,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在市北村长大的吴根平成为村支部书记的人选。

家人反对说,你傻啊,放弃镇外贸公司经理和三产办主任两个机关助理身份,去当个小小村书记?村民顾妹娣劝他,弟弟你来做啥,跑回市北村收拾“烂摊子”,你是来当“末代皇帝”的!连村里的干部也不理解,与吴根平一起工作过的市北村原党委副书记唐燕萍说,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书记,放着自己公司红红火火的生意不干……

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家乡能富裕起来,吴根平没有犹豫,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可现实远比他想象中困难。

当时的村里一片萧条:负债2000多万元,村级经济入不敷出,干部群众人心涣散。2001年8月,范潭、蔡泾两个经济薄弱村并入市北村,陡增380多万元外债。

为了躲债,吴根平被法院的车子追赶,开着摩托车“逃窜”。还有人建议他去开个住院单,到医院里躲一躲。“要是被‘抓起来’,镇里和村里哪有钱来赎我啊!”提及往事,吴根平不胜唏嘘。

逃避不是办法,村里欠的历史旧账,跟自己个人没关系。吴根平不请律师,自己为自己辩护,打起了官司———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首先要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才有钱还!

就这样,吴根平背负重担,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为市北村创基业,带领农民创家业。他发誓:一定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针对村里的困境,吴根平一上任就进行广泛调研,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发展思路:一产稳村,二产兴村,三产强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金针菇产业基地和高效农业种植基地,规划建设500亩粮油基地,建成近800亩传统种植与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年销售额逾5000万元;

———“民进村退”,实行企业改制转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全村共有60多个村民成为各类企业老板;

———利用市北村的区位优势,建造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用于出租,建成近3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商业用房,组建并完善农村三大合作社,搭建富民强村的载体;

———2010年,提出“跳出市北、发展市北、壮大市北”的发展战略,投入近亿元建设的高16层、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市北大厦即将投入使用,可新增村级可支配收入1000多万元。

17年间,市北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2年,村级资产超2亿元,可支配收入21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8000元,并计划于3-5年内,实现村级收入亿元村的目标。

不仅村子富了,多年来,市北村还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中国特色村、江苏省文明村、苏州市幸福乡村等荣誉收入囊中。一个负债累累的普通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2006年,我们把最后一笔债还清了。”淡淡话语,感慨无数。

村里的老书记朱洪发见证了这些年的乡村巨变,见到吴根平总是赞许地点点头:不容易!

干部辛苦换群众幸福,值

不攀“高亲”攀“低亲”,吴根平说:“如果能用村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群众的幸福指数,值!”“不与领导攀‘高亲’,要与村民攀‘低亲’,每一位村民都是我的亲人,亲人的事就是我的事!”吴根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访。

至今他还记得,1997年走访的第一户人家,五保户王冬生家。正值寒冬,屋里十分简陋,床上只有破垫子,上面盖着黄大衣。窘迫的生活现状让吴根平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王冬生患有先天弱智,“冬天卖冰棍,一年四季卖大葱”,但是这样的勤劳又怎能脱贫,更别说致富!吴根平当即掏钱给他买了床上用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并给了他一些生活费。回村以后,吴根平把他列入帮扶对象,现在,每年除夕他走访慰问的五六户家庭中,王冬生家必去。自己掏钱买上大米、油、棉被送去,温暖的是人心。

2011年10月,市北村8组50多岁的村民项月芳遭遇车祸,伤势严重。吴根平赶到医院,为其垫付了6000元医药费。为了挽救她的生命,他找医院领导商量,又从上海请了多位专家来昆山救治。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终于将项月芳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在她康复的时间里,吴根平还经常和其他村干部一起看望项月芳。“有吴书记在市北村,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福”。

村民卞有忠刑满释放,回村后想要找份工作重新生活。然而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他四处碰壁,万般无奈找到了吴根平。吴根平没有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第一时间帮他联系工作,很快得到了落实。“吴书记没有架子,面对村民的困难,他总是全力以赴解决,是他给了我新的人生。”

在市北村,吴书记帮助村民的故事说不完。而吴根平从中也悟出一个道理:花小钱,办大事;做小事,成大器。假如不能和百姓心贴心,情连情,当变电设施建设需要动迁农户房屋时,怎能在十天内全部签约成功?!

17年来,吴根平经常抽时间,走访企业、走进村民家、走上农间田头,把群众的事都当自己的事来做。正因如此,他也坦言,如果给自己的幸福指数打个分,原来开公司做生意可以得99分,到上海送货进货,哪怕一天不吃饭也没关系,照样开心; 现在只有30分,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但是,如果能用村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群众的幸福指数,值!”

“三多”生活,源自市北


“昆山老百姓有‘三多’,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党的十八大期间,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的形象描述被广泛关注。

市北村面积5.35平方公里,有829户农户,户籍人口2675人,外来人口6000多人。

十八大期间,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将当前昆山人的“三多”生活“推广”之后,受到各方普遍关注。源自市北村的“三多”生活,正是昆山由全面小康向更高水平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百姓生活状态的素描。

午后阳光下,市北幼儿园的孩子在尉州广场欢快地随着音乐舞动。“这里以前是个臭水沟,村里下大力气进行了整治,现在是漂亮的公园。”幼儿园老师说。这个广场又被称为市北的“文化客厅”,前不久举办的第三届“周市杯”舞狮邀请赛,当地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大饱眼福;同样在这个广场,活跃着一支夕阳红队伍,每周一到周五都有活动,戏曲、舞蹈,还有自编自演的小品。吴根平说,现在农村人的生活也像城里人一样丰富多彩。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市北村在吴根平的带领下,各项富民工程、惠民政策接连出台。

近年来,市北村推出一系列致富计划,包括就业富民、物业富民、创业富民、合作富民、保障富民等八大措施,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该村村民就业率达96%; 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有物业性收入;60多名村民在村里的全力支持下,成功创业。

目前,市北村民的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2%,村民不仅享受到了全额免费的农村医疗保险,且大病报销不封顶,45周岁以上村民每年都能享受全程免费的健康体检,城乡一体的居民生活保障网基本形成。

不仅如此,市北的村民还享有村自主规定的8项福利,三老干部补贴、当兵立功、村民子女考上全国十大名校给予奖励……村里每年额外支出50多万元,用于对村民的各种补贴、救助及其他福利。

近年来,市北村不断实施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打造了四个农民新型住宅小区,建立起市北公共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公园、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自然村落健身点、市民学校等文化场所,建成大型集贸市场等,累计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

吴根平说,他不奢求人人都称他为“好书记”,只要村民说一句“书记好”,就心满意足。

来源:苏州日报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