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长江大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书写长江大保护的"太仓答卷"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郭惠红
时间:2020-11-17
6300公里的长江从雪山出发奔流入海,太仓,正处于长江入海前的顾盼回首之地。拥有38.8公里长江岸线的太仓,近年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系统推进岸线整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水清、岸绿、天蓝,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长江太仓段绘成。
长江要保护,观念转变是关键。
白茆口湿地位于璜泾镇长洲村北侧,北面濒临长江,东面与上海崇明隔江相望。这个季节走进白茆口湿地,满眼芦苇瑟瑟、耳边鸟鸣啾啾。“村里邀请了第三方公司对湿地的鸟类进行监测调查,目前,在这里观察到的野生鸟类共有8目28科78种。”长洲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该村拆除了将近1万平方米的厂房,复耕土地近300亩,并通过专业队伍对生态湿地进行长效的环境卫生管控和绿化养护,使得白茆口湿地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
在太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然落地生根。沿岸的地区和企业清楚地了解到,要自觉秉持环保理念谋划发展新路,才能赢得自身发展的新机会。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近年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为长江设置生态安全缓冲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沿江生态布局,把长江太仓港区段建成了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长江太仓段作为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内水域,自今年1月1日零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为期11年。
长江保护好,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在港区龙江路的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净水工程现场,记者看到,这里就像一个大型公园,菖蒲、芦苇等各类水生植物生长繁茂。这个总占地165亩的项目,采用“复合垂直流湿地+表面人工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的组合处理工艺,通过对港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提优,深度处理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尾水,不仅可削减长江水污染负荷,同时净化水源,补充区域地表水体,改善水环境质量。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在长江边长大,这几年,明显感到江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绿地多了,沙滩里的小螃蟹都多了。”市民蔡女士说,“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美好场景,已然在长江太仓段重现。
推进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是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此前,璜泾镇和浏河镇6个岸线整治项目列入苏州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台账,面对困难,太仓拿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勇气决心,坚持整改和督查齐头并进。目前,6个项目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于近日顺利通过省级销号验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太仓将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岸线,协调处理岸线利用和产业发展、土地规划及城镇布局之间的关系,促进岸线与腹地联动开发,预留未来发展的充足空间。
近年来,太仓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改善长江水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我市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强合力。上半年,我市长江办发布了《2020年太仓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七丫口生态湿地以生态修复为主导,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梳理提升绿地、水系与农田,彰显郊野湿地特色,是太仓港区“一核一廊二园三横三纵”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主体部分将于年底完工。集装箱码头四期工程水工部分已竣工验收,建成后,全港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到635万标箱,工程采用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将成为省内和长江流域第一个堆场全自动化码头。港区“一企一管”工程实施后,现有70多家工业企业接入该系统并在该系统的监管下排放污水。
以实际行动保护好一江清水,构筑更多的自然景观、滨水绿带,把岸线还给母亲河、让给老百姓。太仓正发挥滨江优势,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记者 徐 静)
责编:郭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