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时代]全民共享绿色宜居家园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郭惠红 时间:2020-12-23
  “太仓的空气质量真不错,现在是冬天,按说PM2.5指数不低才对。”近日,来太出差的河南人高峰,查看了我市的PM2.5浓度后,不无羡慕地告诉记者。数据显示,当天我市的PM2.5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未及高峰所在城市的一半。
  高峰不知道的是,对于太仓来说,当天的PM2.5指数其实并不算多么突出的表现。这是因为,我市PM2.5年均浓度已由2016年的40.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今年前10月的24.5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已由2016年的76%,上升至今年前10月的84.9%。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环境获得感节节攀升。
  防治大气污染
  留住更多蓝天
  正在火热建设中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在施工中引入一种绿色装配式土钉墙防护技术,替代原挂网喷浆护坡,对基坑坑壁、坑坡进行全面覆盖,从而避免了传统施工中的扬尘问题。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战,扬尘防控是其中的主要工作之一。以往每到冬天,市民们都怕从工地边经过,特别是有风的时候,因为扬尘很大。但这几年,各工地周边的扬尘现象明显大幅减少,原因就在于,住建、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扬尘的防控,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扬尘治理只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小部分。“十三五”期间,我市还大力实施热电联产整合,全市6家电厂关闭2家,全面完成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削减4000吨、4800吨和9400吨,削减率分别为93%、52%和61%;全面完成全市1500多台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全境锅炉实现“零燃煤”;深度开展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收集,83家企业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全市挥发性有机物削减率达到39%;持续淘汰老旧机动车及高排放机动车,累计达10554辆;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对象涉计9739家企业。
  协同推进治水
  守护碧水清流
  12月3日,浏河镇与上海市华亭镇、罗泾镇正式签订《华亭镇北新村、罗泾镇洋桥村与浏河镇浏南村联合河长制工作框架协议》,构建两地河长制协作机制,实现跨界河流共抓共管。
  合作治水不止于镇与镇之间。事实上,2017年,我市就和嘉定区首次签订水环境共治协议,从污染共治、数据共测、安全共防、信息共享等多个维度,推进两地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保障跨界河流水质达标、生态升级。今年10月30日,嘉、太两地又针对跨界国省考断面水质提升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大协同治水力度。
  回顾“十三五”,我市打赢碧水保卫战的努力从未松懈:圆满完成各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各年度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实行“一断面一对策”,在全市设立124个高质量发展地表水监测断面;全面整治长江排污口,取缔2个长江直排口,深入开展浏河塘入河排口排查整治;关停电镀企业12家,完成印染行业提标改造;完成港区化工园区67家企业生产废水接管,有序推进5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全市生活污水厂建设和提标改造。
  严管固废危废
  保卫一方净土
  从今年5月1日起,沙溪镇大力推行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转运“三联单”制度,实现对固废的精细化全程跟踪、闭环管理。目前,该镇三大工业园区的200多家企业均执行“三联单”制度。
  这只是我市严格管理固废危废,降低土壤污染风险的一个案例。为打赢净土保卫战,“十三五”期间,太仓生态环境局配合环保部开展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24家,行政处罚22家;对全市319家企业开展危废规范化达标建设,达标率95%;联合公安部门打击涉固废犯罪案件6起,抓捕违法犯罪人员20多人;以化工、电镀、农药等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对全市416家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开展调查。
  同期,我市还建成1.98万吨/年中化蓝天危废焚烧处置项目、华能太仓电厂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6.6万吨/年项目、娄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利用氟化污泥1.75万吨项目,从末端助力土壤污染防治。
  管控生态空间
  建设生态文明
  市民公园内,植被密布,静水深流,虽是寒冬时节,仍有三五市民漫步。若在其他季节,这一新增的城市“绿肺”,会更受市民青睐,人流密集。
  市民公园是我市“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生态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市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之一。
  回眸“十三五”时期,我市一如既往严格管控生态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加快划定、全面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科学合理分布。
  根据太仓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从2016年至今,我市生态红线总面积已由73.46平方公里扩大到145.6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7%;累计排定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93项,总投资56亿元;治理“散乱污”企业(作坊)3255家,腾出发展空间约2700亩;推行“阳光环评”,共审批建设项目2421个,劝退、拒批项目7个。
  今年11月30日,我市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授牌。此前,我市已获得过中国人居环境奖,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3次荣获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最佳实践奖,9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2年获得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优秀”等次。(记者  王 俊)

责编:郭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