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硅谷”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7-01-04
昨天一大早,市水稻生产科技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地上一片忙碌,施工人员在加紧施工。“该项目于去年9月动工,预计本月底完成主体工程,7月前后建成启用。”负责项目现场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该中心占地面积20亩,项目总投资约2400万元,主要由“科技服务中心”、“农机化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中心建成后可集中展示水稻产业园产品与技术,设置专家工作站、科研技术交流平台;农机化服务中心则具备新型农机装备的展示区、农机检验、审核、发证、维修、农机驾驶人员培训等功能。
近年来,太仓市按照全产业链经营的思路,以“把粮食生产打造成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至优质粮食产品的产业链;把秸秆处理打造成机械化收集至工厂化生产牛羊饲料的产业链;把牛羊养殖打造成集约化养殖集中屠宰至优质畜产品产业链;把养殖废弃物处理打造成有机肥规模生产至专业化机械施肥产业链”为目标,全面推进园区建设,园区2.08万亩粮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比例超过95%;建成工厂化水稻育秧中心3个,建设连栋育秧大棚面积60多亩,集中育供秧能力1.5万亩;建成标准化机库6个,1万多平方米;添置田埂修筑机、激光平田机等相关配套农机具,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
作为引领太仓、苏州乃至全省水稻现代农业生产的一扇“窗口”,市现代水稻产业园区建设不仅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园区硬件提档,而且软件也要升级。为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运用,园区先后与农业部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等各方专家团队,开展优质水稻新品种引进试种等方面的试验近百项,确保生态循环生产措施有据可依。同时,将各项试验与生产实际紧密对接,组织市农委技术人员配合专家团队,总结形成生产操作流程,通过图片、影视等形式,制成操作手册或操作规范,及时集成运用到生产中去,目前已初步形成水稻工厂化育秧标准、稻麦全程机械化技术操作规范、秸秆养羊循环农业技术规范等技术资料。
市水稻生产科技服务中心是产业园水稻产业实现“设施标准化、作业机械化、技术生态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农场化、管理信息化、营销品牌化”的“江苏水稻第一方”的目标定位重要管理载体、服务中心和科研平台。太仓市将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努力把水稻产业园打造成太仓乃至周边地区水稻现代化种植“硅谷”。(记者 李华)
该中心占地面积20亩,项目总投资约2400万元,主要由“科技服务中心”、“农机化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中心建成后可集中展示水稻产业园产品与技术,设置专家工作站、科研技术交流平台;农机化服务中心则具备新型农机装备的展示区、农机检验、审核、发证、维修、农机驾驶人员培训等功能。
近年来,太仓市按照全产业链经营的思路,以“把粮食生产打造成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至优质粮食产品的产业链;把秸秆处理打造成机械化收集至工厂化生产牛羊饲料的产业链;把牛羊养殖打造成集约化养殖集中屠宰至优质畜产品产业链;把养殖废弃物处理打造成有机肥规模生产至专业化机械施肥产业链”为目标,全面推进园区建设,园区2.08万亩粮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比例超过95%;建成工厂化水稻育秧中心3个,建设连栋育秧大棚面积60多亩,集中育供秧能力1.5万亩;建成标准化机库6个,1万多平方米;添置田埂修筑机、激光平田机等相关配套农机具,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
作为引领太仓、苏州乃至全省水稻现代农业生产的一扇“窗口”,市现代水稻产业园区建设不仅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园区硬件提档,而且软件也要升级。为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运用,园区先后与农业部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等各方专家团队,开展优质水稻新品种引进试种等方面的试验近百项,确保生态循环生产措施有据可依。同时,将各项试验与生产实际紧密对接,组织市农委技术人员配合专家团队,总结形成生产操作流程,通过图片、影视等形式,制成操作手册或操作规范,及时集成运用到生产中去,目前已初步形成水稻工厂化育秧标准、稻麦全程机械化技术操作规范、秸秆养羊循环农业技术规范等技术资料。
市水稻生产科技服务中心是产业园水稻产业实现“设施标准化、作业机械化、技术生态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农场化、管理信息化、营销品牌化”的“江苏水稻第一方”的目标定位重要管理载体、服务中心和科研平台。太仓市将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努力把水稻产业园打造成太仓乃至周边地区水稻现代化种植“硅谷”。(记者 李华)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