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与对策研究 ——太仓互助养老模式探析

来源:太仓市委党校 责编:陈益 时间:2021-11-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苏州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太仓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更是超过30%,居苏州首位,在不断加深的养老服务压力下,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老龄问题。“互助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养老方式,倡导老年人以村、社区为依托结成互助小组,经由专业社工的指导,在村、社区开展系列互助养老活动。它在激发老年人自助互助精神的基础上,融合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优势,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举措,有利于发挥老年人口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轻政府的养老压力。本文拟通过研究太仓开展互助养老工作的试点情况,探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对策。

一、太仓开展互助养老的背景

截至目前,太仓市户籍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1.03%,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政府养老负担不断加重。一方面是单纯的家庭养老已难以满足太仓老年人口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是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尚未打破人们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在养老形势越发紧迫、养老问题越发严峻的当下,如何处理好“银发危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市之一,开展互助养老对于缓解太仓庞大的养老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从老年人个体的视角来看,参与互助养老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互助过程中的交往也加深了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家庭来说,互助养老模式能减轻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的部分压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支出,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从社会的层面上看,互助养老模式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生人社会信任缺失的藩篱,增进邻里关系,弘扬尊老敬老的文明风尚,促进太仓的和谐与稳定。对政府而言,开展互助养老可以分担日益沉重的养老压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整合社会的养老资源,丰富太仓养老服务的内涵。

二、太仓探索互助养老的基本情况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太仓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互助养老模式介于居家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之间,且具有机构养老的部分特性,成为太仓创新养老服务的一大尝试。

   (一)太仓探索互助养老的基本实践

2013年,太仓沙溪镇以东市社区为试点,率先开展了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他们通过社区协调,由居民小组组长牵头,将居住在同一栋楼或小区的8到10位老人组成自助互助小组。各小组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结合本组实际,设定养老互助小组公约。互助小组通过定期定点开展聚会、组织活动等方式,加强了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了“抱团养老”。同时,互助小组还对每位组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发放联系卡。联络员每日对组员进行电话或上门访问,当组员遇到困难的时候,小组内的成员则共同帮忙解决。互助养老小组的成立充实了沙溪镇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弘扬了邻里互助的风气和尊老敬老的美德。

为推广这一模式,太仓市民政局于2015年4月下发了《关于开展互助养老工作试点的通知》,并对全市“互助养老”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2017年,太仓进一步推出“银龄伙伴计划”,依托全市201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挥30余家专业养老社会组织和200多名老年社工作用,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系列照料关爱服务。随着互助养老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了互助养老小组,截至目前,太仓已基本实现农村地区互助小组全覆盖,建成互助小组500余个,总计有5000余名老人参加了互助养老活动,全市累计表彰互助养老先进社区、个人100余次,发放奖金50余万。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太仓市养老服务供需紧张的矛盾。

(二)太仓探索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1、互助养老服务资源较为单一。近年来太仓互助养老工作的普及虽广,但参与服务的主体仍然比较单一,主要由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以及老年协会等单位主办。由于互助养老本身具有的公益属性,社会资本难以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也有部分社会组织、志愿力量参与到互助养老服务过程当中,但涉及的服务领域有待开拓,链接的养老服务资源比较有限。目前,开展的互助养老工作大部分还是依靠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一些诸如娱乐、餐饮等简单服务,对于基层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利用仍需提升。参与主体的有限性,制约了太仓互助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必须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为老年群体集聚更多优质服务资源、确保互助养老服务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2、互助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尽管近年来,太仓已通过各种方式来培育养老服务人员和社工,但相比起太仓庞大的老年人口来说,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口依旧很大。由于缺乏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指导,太仓许多互助养老小组开展活动大多从老年人的兴趣出发,活动内容的趣味性浓厚,但专业性不强。互助养老小组更像是兴趣小组。同时,许多老年人虽然加入了互助养老小组,但小组成员对养老的认知水平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且缺乏了解专业养老知识的渠道,自身在养老知识储备方面也不够丰富。自助尚不专业,“互助”更显艰难。作为专业养老知识输出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薄弱使得太仓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这给太仓的互助养老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互助养老服务理念有待提升。“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也是制约太仓互助养老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养老问题,人们一般将之归为家庭和政府的责任。在“反哺模式”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束缚下,人们往往以家庭养老为常态,而对将老人送去养老院等地视作忌讳。作为对家庭养老的补充,互助养老由于其倡导的“互助”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家庭养老以及子女赡养方面的不足,使得人们在情感上的接受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互助养老较多强调发挥老年人个体能动性,这一特点与“养老应该是政府责任”的思维定势相悖,也易遭受到人们的质疑。同时,互助式养老模式的运行主要依靠老人们的奉献意识,如果照料他人的老人高龄时得不到其他低龄老人的照料,也将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

三、完善太仓互助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

太仓的互助养老是在民间自发形成的基础上,经政府推广而逐渐发展起来,相关法律制度及工作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在太仓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要想真正发挥出互助养老的优势,必须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太仓互助养老模式。

   (一)引导整合社会力量,广泛链接为老资源

互助养老模式的主体是多元的,为了引导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到互助养老中,必须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要减少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市场和互助养老工作,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可以尝试通过项目管理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志愿机构、企业等参与到互助养老之中。同时,也要拓展互助养老服务资金筹措等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进行引导和支持,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养老资金捐赠、土地使用和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的财政和税收减免,从政策保障上促进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在建立互助小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银龄伙伴”服务品牌,为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用品代购、餐饮外卖、家政预约、代收代缴、挂号取药、上门巡诊、精神慰藉等服务。要积极引导村(社区)居委会、老年协会、志愿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健全互助养老服务输送的配套机制。尤其要发挥好日间照料中心的作用,为互助养老小组提供好互助活动的场地,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级老年大学、文体站等平台与互助养老小组结合促进文化养老,利用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与互助养老小组资源互通促进医养融合等。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互助指导中心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太仓养老服务的质量。必须多措并举,推进太仓互助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开展校地合作,引入外地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来太仓举办关于养老服务知识的教学培训。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社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化太仓养老服务队伍现有年龄及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为防止养老服务队伍人才流失,也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并实施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在此基础上,成立互助养老指导中心,以社区为依托,邀请专业人才对互助小组成员、养老服务志愿者定期开展互助养老知识专项培训,可以考虑将相关课程纳入“太仓养老学堂”计划之中。积极借助太仓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公众号、智慧养老小程序,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自救急救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线上传播。在互助活动开展过程中,尤其要激发低龄活力老年人的积极性,发挥好有声望、有能力的低龄健康老年人的作用,让他们成为基层互助养老小组、互助社的管理者,从互助养老小组内部培养起专业人才。还可以定期组织优秀的互助小组与社工组织进行交流,分享互助养老经验。同时,还要对每位互助养老小组的组员进行基本信息的登记和定时更新,为他们建立起个性化的需求档案,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帮助其开展专业的互助养老活动,实现精准服务。

(三)弘扬互助养老理念,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开展互助养老工作需要社会转变陈旧的养老观。通过弘扬互助养老理念可以引导人们改变对老年人的传统认知,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构建起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在互助养老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充分肯定他们自助和互助的能力,逐步培育起他们对社区、对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除互助小组内部宣传动员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太仓电视台、《太仓日报》、《娄江夕阳红》等媒体工具宣传互助养老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和突出事迹,加大对互助养老先进个人、社区的奖励和表彰力度,推动形成示范效应。

为保证互助养老理念能得以落实,还必须探索互助养老长效机制。首先,在互助养老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做好监管和实效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考核结果的专业性。可通过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贴和奖励挂钩的方式,来保障村、社区开展互助养老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互助养老工作中来,建议各社区加强与辖区内大中小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助老活动;也可以通过建立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志愿队伍的方式,来动员社会人员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完善对志愿者队伍、互助养老管理人员以及互助养老服务人才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互助养老服务行动中来。

    (四)重视老年人口价值,走积极老龄化之路

“十四五”规划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跨时代和里程碑意义,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级市之一,太仓更要把“积极老龄化”融入到养老服务全过程之中。“积极老龄化”就是在保障老年人健康的基础上,引导老年人充分发挥自己在智力、精神方面的潜能,主动地适应老龄化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正是一种典型的积极老龄化方式,它摒弃了将老年人视作“拖累”和“负担”的看法,倡导老年人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以“积极老龄化”的思维来看待太仓的老龄化,有利于将养老问题转化为机遇。因此,必须重视老年人口的价值,走积极老龄化之路。这不仅需要老年群体以及社会转变养老观念,认识到老年人口的价值,还呼唤老年人才开发机制的建立健全。

太仓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力资源丰富,应积极搭建老年人力资源平台,可利用好现有平台为老年人力资源做好中介服务工作。如在太仓人才网上设立老年人才招聘专栏,鼓励老年人才发挥自身特长,参与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播以及科学研究,弥补年轻工作者在技能经验上的不足。与此同时,走积极老龄化之路还必须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如此,老年人才有余力在关注自身外,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余热。这也正体现出互助养老的内涵——不只是“老有所养”,还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肖雪 管海峰 施晓英 奉银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