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段、全场景、全人群”,带动各类阵地“活”起来“热”起来 文明实践走“新”入“心”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王晓雅 时间:2025-04-21

  伴着春日微风,太仓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灯“亮”了。4月以来,由市文明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星光课堂”“周末学堂”在全市陆续开班,市民纷纷走进“家门口”的文明实践阵地。大家或跳舞,或歌唱,或阅读……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文明实践在城乡基层“活”起来、“热”起来。

  因时制宜

  打造全时段文明实践新体验

  4月11日晚,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氤氲着浓郁的墨香,一堂书法课正在这里进行。学员们围坐成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挥毫泼墨,练习着起笔、行笔、收笔等书法技巧,全身心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

  学员钱影说,一看到“文明太仓”微信公众号的报名推文,她便报了名。“这门课既实用又免费,而且上课地点离家近,我必须‘先下手为强’。”她兴奋地表示,课堂让自己学习了新知识,带来了“延时”福利,“以前想参加活动没地方去,练书法也没章法,现在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新知识,回去还能和孩子分享学习成果。”

  近年来,我市不断延伸“错时”“延时”“随时”等核心服务机制,以“错时”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时间、“延时”服务扩大群众参与范围、“随时”服务满足群众参与深度,打造出了一批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日更能“走得进、待得住、用得好”的文明实践阵地。“市民通过公示电话和‘太仓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相关功能,便可随时参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市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还会实时分析研判活动的参与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拓展需求征集渠道,让活动更具吸引力。”

  因地制宜

  构建全场景文明实践新格局

  仅仅“把阵地建在群众身边”远远不够,如何在此基础上更好“把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把工作做进群众心坎”?我市结合各文明实践阵地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色,合理布局各区域文明实践阵地资源力量,因地制宜拓展“文明实践+”路径,有效发挥“身边的文明实践圈”辐射功能。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在科教新城良辅社区,昆曲《牡丹亭》的悠扬旋律久久回荡。该社区因“昆曲之父”魏良辅而得名,一直以来,良辅社区都将昆曲元素与社区生活紧密融合,结合文化背景开设的“星光课堂”“周末学堂”昆曲课程就深受居民喜爱。课上,昆曲老师讲述昆曲与社区的历史渊源,学员们纷纷换上戏服,学习“抖袖”动作,跟唱经典唱段,过了把“戏瘾”。

  除了特色昆曲课程,良辅社区还建立了自己的昆曲队伍、打造昆曲文化主题空间。居民不仅可以参加各类昆曲讲座、赏析会,还能使用科教新城文明诚信积分兑换昆曲文创产品。这种“以文化人”的范式,将抽象的昆曲文化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文明实践,既活化了文化遗产,又让文明理念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出“小家门”,融入社区“大家庭”,“身边的文明实践圈”也成为大家社交互动、文化交流的“首选地”。

  因人制宜

  开启全人群文明实践新篇章

  据了解,本次“星光课堂”“周末学堂”根据问卷数据排课、送课,共推出31门不同类型的课程。“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我们通过调查问卷进行了广泛征集。”市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比如,各个年龄段分别喜欢什么课程?各个乡镇、街道的居民在课程类型上有没有倾向性?这些都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积极搭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差异化”供给模式,统筹资源解决群众差异化需求,方能实现分众精准服务。在服务主体上,我市创新打造“文明实践ABC岗”,灵活统筹配置。其中,A岗为文明实践所(站)长及相关负责同志,起“主心骨”掌舵作用;B岗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骨干和文明实践带头人,可发挥“领头雁”带动作用;C岗为行业文明实践分中心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内行人,将作为“内行人”广泛参与。

  在服务对象上,我市实现了“量身定制”“量体裁衣”。针对未成年人推出“青禾成长计划”,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依托各文明实践站设立“四点半课堂”,常态化开展课业辅导、非遗传承、心理健康教育等;针对中青年人推出“乐业筑梦行动”,在青年公寓等规范化人才社区配套“文明实践服务包”,组织志愿者提供入住引导、生活服务、技能提升等定制化服务;针对老年人推出“银龄乐享课堂”,建成多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颐养银发驿站,深化拓展“时间银行”文明实践项目,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

  目前,我市文明实践已从挂牌对标的“1.0版”、提质扩面的“2.0版”、开放融合的“3.0版”逐步升级为全时段响应、全场景服务、全人群参与的“4.0版”。接下来,我市将继续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模式,进一步缩短服务距离、适配群众时间、提升参与体验,让各类文明实践场所成为群众“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记者  宋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