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再现 “鱼鹰捕鱼”场景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网络 时间:2014-10-28

看似鹰一般的鱼鹰,你若不惹它,是不会咬你的。  
 
  
神气活灵的鱼鹰站在船上。 
  

  
  陈师傅站在船上如同站在平地上一般。 
 
  
  鱼鹰还没下水就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一根竹竿就把鱼鹰从河中提起。 

 
  
40多年前鱼鹰捕鱼都是这样结队而行。资料图 
 
 
  鱼鹰,一种捕鱼能力非常强的鸟类,学名叫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公斤左右,经人工驯化后,成为渔民们的捕鱼工具,本地人把它叫作“水老鸦”。40年前,通过这种鸟来捕鱼,是渔民们的主要营生方法,那时太仓鱼鹰的总数超过1000只。然而,随着环境变化、鱼类资源保护等因素,鱼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日,我市一位老渔民带着仅存的6只鱼鹰,在沙溪天竹园生态农庄的环园河道里,举行了一场精彩的鱼鹰捕鱼表演,一下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古镇居民驻足观赏。
  “噢……噢、噢、噢……噢,嗨……嗨、嗨、嗨……嗨……”随着陈师傅带着特殊而强烈音乐节奏的呼唤,以及手中的竹竿击拍水面的声音混杂在一起,6只长着深黑色羽毛的鱼鹰,纷纷从船上跃入河面,瞬间钻入水下,水面上泛起一阵阵环形的水花,一些小鱼四散逃命,有的跳出水面。“抓到鱼了,你看,那条鲤鱼还不小呢,足有2斤重吧。”在河边围观的人们,也情不自禁地叫喊了起来。
  撑着小划子船在船尾指挥鱼鹰捕鱼的陈永明师傅,今年已65岁了,从他对小船灵活地操控和从鱼鹰嘴里“倒”出鱼来时的活脱劲,显现出他年轻时就拥有的精湛而独特的捕鱼手艺至今尚未生疏。在表演间隙,记者采访了坐在船上的陈师傅,他一边侍弄着他的6个宝贝,一边翻看着船舱里捕到的鱼。陈师傅说:“用鱼鹰捕鱼,是祖传的一种营生方法,到我手里已是第五代了。”据他介绍,他住在沙溪镇泰西村26组,当年,村里和他家一起用鱼鹰捕鱼的人家有8家,每家都有鱼鹰18只左右,最多的人家达30只,他们一起出去捕鱼时,声势浩大,到了秋后,特别是不结冰的冬天,一般情况下一条船一天可捕鱼100斤左右。陈师傅告诉记者,在太仓,当时靠鱼鹰捕鱼为生的渔民,主要分布在西郊、陆渡、双凤、牌楼、归庄等地,鱼鹰总数超过1000只。之后随着环境变化,鱼鹰逐渐减少,直到26年前鱼鹰被禁止捕鱼为止,鱼鹰退出了担当捕鱼角色的历史舞台。“你家为啥还有这6只鱼鹰呢?”记者感到疑惑地问。“我们一家对鱼鹰有着很深的感情,一直不舍得丢弃,但数量也在慢慢减少,这6只就是最后的一批了,年老的鱼鹰至今已养了15年。现在鱼鹰不出去抓鱼了,就喂点豆腐、猪肺等给它们吃,鱼鹰每天在老屋后面的竹园边飞来飞去。”陈师傅无奈地回答。
  让陈师傅感到高兴的是,三年前,应苏州旅游公司的邀请,他的鱼鹰和其他老渔民仅存的鱼鹰一起,到苏州金鸡湖为老外作表演,那次表演很精彩,看的人很多,这也是他至今还养着鱼鹰的另一个原因。
  “让我们和鱼鹰一起合个影吧。”游客们争相挤到河边,都想把这难得看到的场景留作纪念。一位上海游客说,以前只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过鱼鹰的影像,今天看到了它的真实表演,觉得很有趣。而从事旅游工作的孙女士在看了表演后对记者说:“我在桂林漓江、吴江同里等景区都看到过鱼鹰表演,鱼鹰过去是渔民的捕鱼工具,如今它可以成为一项旅游资源得以传承。将鱼鹰捕鱼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弘扬,让其在金仓湖、沙溪古镇等景区亮相,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成为江南水乡旅游特色项目。”  
   记者 姚建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