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守护“蓝色家园”,共筑海洋生态文明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和成就,呼吁各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海洋孕育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与湿地、森林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更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纵观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发展历程,成绩斐然得益于“与海为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认识高度、改革力度、实践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近海海域海水优良水质面积达85%,实现“六年连续增长”;自2021年后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消除“不健康”状态;“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 通过多次修订修正《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海洋伏季休渔期、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实际行动,中国展现了在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挑战方面的决心和努力,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显著成效。
不断强化系统观念,深化陆海统筹体制改革,才能形成治理闭环和长效机制。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拥有约473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广阔海域,在给我们带来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海洋垃圾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严峻挑战,而海洋污染物80%以上来自陆地。近年来,我国逐渐探索出精细化治理海洋生态的“良方”,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以高强度、零容忍的态势纵深推进“绿盾”“碧海”专项监管执法行动,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建立污染源监测识别体系,整改涉海突出问题200余项,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蔚蓝星球,因海而蓝,良好的海洋生态是文明发展的“瑰宝”。当前,全球海洋安全、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突出挑战,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国际格局错综复杂、立法规则效力不足等问题凸显,这就需要各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责任义务,密切开展交流互鉴、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从广泛组织开展跨国学术交流研究活动,积极参与资源保护等国际规则制定,到紧密对接联合国“海洋十年”等重大合作倡议,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始终是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捍卫者和先行者,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扩大“蓝色朋友圈”,力求在妥善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物理变化”基础上实现“化学变化”。
久久为功聚合力,碧海蓝天入画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没有止境,也绝非一句口号,只有在更多方面和领域不断探索、持续发力,我们坚信,“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愿景正将成为现实。
新闻中心
更多- 今年1~8月,太仓口岸汽车出口量超51万辆,突破去年全年出口总量 汽车“出海”按下“加速键”
- 从传统速冻食品到融合地方特色的创新产品 三全食品重新定义“太仓味道”
- 太仓与弗劳恩霍夫协会签约 启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提升对德合作广度和深度
- 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召开 徐华东等走访慰问一线教师
- 培育“村字头”IP破译乡村流量密码
- 公司生产的一类、二类医疗耗材30多种,其中,医用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硅酮疤痕凝胶等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圣惠医疗驰骋“医”+“美”赛道
- 徐华东调研港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当好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 我市干部群众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