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前方战“疫” 孩子后方牵挂
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一群人连续奋战在一线,不能时常回家。虽与妻儿相隔两地,但隔离不隔心、断疫不断情。担心、关心让孩子学会了成长;骄傲、自豪又让战士充满了斗志。
■“爸爸在外地打怪兽”
“看,大白!”7岁的马浩天看到穿防护服的核酸采样人员时,就会兴奋地叫起来。 因为他爸爸也是一名“大白”。
马浩天的爸爸叫马金春,是市一院产科副主任医师。3月27晚,他得知要组建一支支援医疗队,于是主动请缨出战。来不及回家看一眼孩子,作为太仓领队的他,次日凌晨就带着54名队员集合出发,跟随苏州支援医疗队前往外地支援核酸采样工作。
在外地连续奋战半个多月时间里,他很少跟家人孩子联系。马金春的妻子是市一院门诊的一名护士,疫情发生后,门诊人手紧张,压力也大了起来,照顾孩子的任务完全落在了家里老人身上。
“爸爸干什么去了?爸爸在外地打怪兽。”“那爸爸要注意安全,我在家听妈妈的话。”马金春说,以前在家时,会经常跟孩子开玩笑说:“爸爸是一名大白,以后你见到大白就要叫爸爸。”稚嫩的马浩天则会十分认真地发问:“那如果不是爸爸怎么办?”“那他就会给你做核酸,打败病毒啊!”
■“小棉袄”举动太暖心
“爸爸你那么辛苦,禁止吃拉面,这是我给你的吃的,快尝尝吧!”
上面的那段话是8岁的樊雨歆写给爸爸樊志祥的。因为刚读一年级,小雨歆会写的字并不多,几乎一半的字都用拼音代替。
樊志祥是沙溪镇涂松村党委副书记,抗疫工作开展以来,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告诉记者,最近这几天因为要做静态管理工作,经常是凌晨一点左右才到家,睡两三个小时就又急匆匆地起床往班上赶。所以,他和女儿都见不到面。
“4月12日凌晨,我到家门口的时候,看到拖鞋的边上放有一张纸条,还有一瓶水和几块点心。”樊志祥说,当时他心里特别感动,觉得女儿开始懂事了。
为什么小雨歆会提到禁止爸爸吃拉面呢?原来,她在爸爸的朋友圈里看到了爸爸吃泡面的照片,非常心疼。于是,就出现了上述暖心的一幕。
■两年见儿子三次面
自疫情发生以来,太仓交运集团的驾驶员们就成了“疫”线“摆渡人”,他们从事转运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外溢和扩散,却唯独把风险和孤独留给自己。陈林也是其中一位,自2020年来,他一直在昆山执行入境旅客的转运任务,鲜少回家,两年多时间里,只与儿子方琛见了三次面。
“我们一般是3个月一轮回,前两个月是在执行任务,随后‘7+7’隔离,隔离完还剩半个月,要回到公司待命。”陈林告诉记者,儿子目前在无锡一所私立高中读高二,一个月回一次家,自己很少赶巧在家。
知道父亲在从事转运工作,方琛心里也会常常担心,但又怕影响父亲休息,电话常常是打到母亲那里,询问父亲何时回家,情况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