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成全国图书馆界顶级阅读指导期刊

来源:苏州日报 责编:茅丽亚 时间:2014-06-26

新版《尔雅》封面。 记者 施晓平摄
  
  《尔雅》,苏州太仓一份阅读推广刊物,创刊仅6年多时间,这份刊物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被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指定为“书香园地”期刊之一,成为全国图书馆界的顶级阅读指导期刊。
  书名取自明代藏书楼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考释古代词义名物的书,也是中国书籍文明的一种象征。
  一份地方人文刊物,为何取名《尔雅》?执行主编赵书苑回答,这名取自一座古代太仓的藏书楼——尔雅楼。楼的主人王世贞是明代文史大家,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后七子”领袖之一。他收藏了大量书籍,其中在“小酉馆”藏书3万多卷;《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等3000多卷宋本精椠则存放在“尔雅楼”里。
  “娄东文化光华璀璨,我们沿用《尔雅》之名,就是要以保存地方文化、传承我国悠久的书籍文化为己任。”赵书苑说,《尔雅》的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侧重太仓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扬,后半部分则是一幅书籍的“藏宝图”,精心挑选了太仓名家、图书馆界名人等的书目推荐、藏书经历、书评书话等文章。
  结缘外来务工人员
  2013年太仓撤县建市20周年时,《尔雅》准备出一本纪念刊,来自湖北麻城的外来务工人员洪砾漠得知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一篇题为《回望太仓城厢》的长稿。
  洪砾漠写道,他1996年到太仓打工。10多年间,他欣喜地发现,武陵街旧瓦房被亮丽的商住楼取代了,长春路40号原有的低矮房屋被爱德大厦取代,卖秧桥和四安桥由原来的两车道宽改成了四车道宽。而传承文化的场所却得到较好的保护:王锡爵故居仍在原新东街上的太师第门楼旧址; 新华东路在南园雅集、陆世仪读书处,卖秧桥东端南侧李时珍、戚继光莅临太仓上岸处等遗迹原址设置了景点。
  赵书苑对来稿不仅精心修改,还顶着烈日到文中提到的地方拍了照,最后刊登出来,深受读者好评。
  成为苏州文化名片
  从2008年创刊到现在,《尔雅》已连续出版了36期。
  这本公益性刊物每期印1500册,免费赠阅,受众面从太仓市各机关单位、全市中小学、文学爱好者等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130多个图书馆、30多个同类的民间读书刊物编辑部。国内的37家、国外的30家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将《尔雅》纳入馆藏。另外,太仓市图书馆官方网站还提供《尔雅》的电子版,官方微博上也专为《尔雅》设置了话题板块“尔言尔雅”,对杂志进行宣传,并探讨杂志的编辑。
  短短几年间,《尔雅》就引起了当地和全国图书馆界、阅读学界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除成为全国图书馆系统顶级指导期刊外,今年4月还获评“2014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类十佳内刊内报”,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责编:茅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