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习主席看世界|习主席到访的这一国度为何被称为“热带中国”
天天学习当地时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抵达巴西里约热内卢加里昂空军基地。习主席发表书面讲话指出,巴西社会学家弗雷雷曾将巴西称为“热带中国”,中国人民对巴西同样抱有友好情感。
中国和巴西之间距离约为18800公里,堪称相距“最遥远的国度”。但是,浩瀚的太平洋并没有阻隔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热情。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内的蒂茹卡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座风光独一无二的观景台,名为“中国亭”。它是为纪念曾经在这里种植茶叶的中国茶农而修建,如今,“中国亭”已成为当地的知名景观。
19世纪初,首批中国茶农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在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古茶树前的石碑上,有一段以葡萄牙文和中文镌刻的文字:“此为中国—巴西友谊的见证。”在古茶树旁边,还生长着一棵代表“巴西味道”的“巴西莓”。两树并肩而立,见证着这段“中巴茶缘”。
2014年7月16日,习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回忆起这段跨越山海的情谊,形容两国人民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喜悦,品味的是友情。
巴西是拉美地区华侨华人移民历史较长、人数较多的国家。中国先侨还在巴西修建铁路公路、开采金矿、经商,为巴西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两国间显著而深刻的文化相似性,是构筑中巴关系的坚实基础。
1959年,巴西社会学泰斗弗雷雷为一家学术杂志用英文写下文章《为什么是热带中国?》的第一版。在文章中,他创造性地将巴西称为南美洲的“热带中国”。
半个世纪之后,这篇文章及其他研究成果被整理为《热带中国》一书。这本书开创性地探讨了中国对巴西的诸多影响,深刻剖析了巴西社会的东方特性。
作为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巴两国人口众多、民族构成多样,且都拥有丰富悠久的文化历史。20世纪,中巴都经历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洗礼。相似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历程拉近了中巴两国人民的距离。
“热带中国”的概念提出一个多甲子,至今仍然在学界影响深远。
2024年9月,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资深教授、研究学者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的新书《我的热带中国:旅行日记》在巴西举行首发仪式。
这位72岁的巴西知名学者曾六度访华,并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充满研究热情。
在哈德曼看来,弗雷雷提出“热带中国”概念,或许是他意识到两国的“跨文化亲和力”。哈德曼则通过在中国的亲身见闻与感受,“建立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热带中国’的信念”。
哈德曼说,今年是巴西和中国建交50周年,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他相信文学的力量,相信两国民众共有的喜怒哀乐情感,“能够激起共鸣”。
2024年8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来自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在庆祝中巴建交50周年招待会上表演舞龙。
如今,“热带中国”概念已成为中巴文明交流互鉴在观念领域的主要成果之一。“中文热”“中华文化热”在巴西持续升温。目前,巴西高校已设立12所孔子学院,数量居拉美国家之首,部分中小学将汉语课列入正式课程。中医药逐渐走进巴西人生活,针灸和耳针治疗被纳入巴西国家医保体系。中巴人文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共同举办了中拉文化节、金砖国家电影交流节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正如习主席在书面讲话中所说:“两国虽然远隔重洋,但彼此吸引,遥相呼应”,“我相信,这次访问将进一步增进两国战略互信,深化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引领中巴关系开启下一个‘黄金50年’”。
新闻中心
更多- 港区重点布局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 “千亿制造”锻造发展新动能
- 智能物流装备“搬运”天下货
- 围绕光通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精准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双辰科创谷用心谋“芯”篇
- 世纪互联三期智能算力中心项目总投资30亿元,预计明年一季度全面投产 太仓有“数” “智”绘未来
- 润理(苏州)真空技术有限公司打破国际垄断,研发出高真空硅片氢气清洗系统和高真空键合系统 填补国内光刻预处理技术空白
- 我市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 提振精气神 干好精细活
- 市委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集中反馈会暨集体约谈会 做深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 太仓与德国莱茵内卡再添新合作 签约特殊教育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