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篇文章” 激发太仓改革发展新动能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6-01-06
太仓港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多个重大战略的重要叠加区,是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融入上海”既是对以往“接轨上海”战略的延续和深化,更体现了太仓在更高层次、更高方位、更宽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的信心与决心;
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德合作的水平和影响力,发挥中德合作品牌的溢出效应,已成为太仓下一步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对德合作等“三篇文章”,进一步激发太仓新一轮发展新的动能,成为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最热词汇”。
立足优势 打造以港强市升级版
市人大代表王建新:太仓港已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全国木材进口第一口岸、长江沿线铁矿石进口第一大港,晋升全球百强港口第47位。打造以港强市“升级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放大这一优势,为太仓、苏州、苏南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太仓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飘红,较好地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为打造以港强市“升级版”、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一年里,港区应进一步贯彻创新理念,加快发展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功能材料、健康诊疗等新兴产业,加快似鸟华东商贸中心等新业态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培植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贯彻协调理念,激发发展新活力,推进区港联动、城乡协调,优先落地先进区后报关、保税展示和贸易多元化等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贯彻绿色理念,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生态修复;贯彻开放理念,引进高端项目。贯彻共享理念,推进发展共享、康居共享和安宁共享。
协作共赢 开创融入上海新局面
市政协委员陆征:从“接轨上海”战略到“融入上海”战略,太仓市坚定不移地开展对沪合作交流,近年来合作层次领域不断拓展、深入。去年太仓市引进的内资项目中,上海为最主要的来源地,同时三产服务业项目的占比也继续提升。
在新一轮发展中,太仓市应以太仓港综保区为依托,进一步放大太仓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的重要承接地的作用,为苏州、江苏的开放型经济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主动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融入区域金融合作,在上海金融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创新示范效应下,积极引进上海金融机构、金融人才,承接上海金融机构服务外包,提升太仓金融业的发展能级、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与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上海科研成果在太仓落地、转化;面向上海游客需求,针对特定人群设计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市政协委员高洁:太仓如何做好“融入上海”这篇文章,交通的融入是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交通的全面对接,推进沪太同城效应和空间融合。目前,太仓市已通过沿江高速、204国道等干线道路与上海实现了全方位对接;太仓航站楼建成投运,不仅有效发掘了太仓潜在的航空运输市场,也进一步增强了太仓与上海的空间对接、产业对接和互动发展,加快构建人流、物流的快速通道;建设中的沪通铁路将进一步实现沪太在铁路方面的对接。
太仓在苏州板块中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近,地缘优势明显。太仓市应加快推动与上海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与上海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全面“融入上海”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放大特色 提升对德合作新高度
市政协委员沈亚:作为一名德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太仓市对德合作成果斐然,我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作为德国欧亚瑟在中国唯一的子公司,欧亚瑟太仓公司2004年落户新区,产品主打国际市场;2008年,欧亚瑟启动国内销售,把多媒体音乐喷泉产品投放中国市场;2013年起拓展国内私人水景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领跑者。
深化中德合作,欧亚瑟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微观层面上说,企业是深化合作的载体,德国企业一步步扎根太仓,深耕中国,就是深化合作的重要表现,因为欧亚瑟太仓公司取得了长足进步,德国总部也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子公司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给予的投资和资源倾斜度也会越多。
近两年,我国出台了很多推动发展的措施和意见,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消化库存等方面的一系列行动,对企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利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太仓对德合作有优势,更有机会。太仓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德合作,不断提升对德合作的“新高度”。我们除了加强制造业合作外,还可以在高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业4.0战略实施、残疾人事业等方面深挖潜力。此外,德国在乡村文化、旅游、环境建设方面也非常有经验,也是太仓对德合作可以拓展的领域。
“融入上海”既是对以往“接轨上海”战略的延续和深化,更体现了太仓在更高层次、更高方位、更宽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的信心与决心;
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德合作的水平和影响力,发挥中德合作品牌的溢出效应,已成为太仓下一步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以港强市、融入上海、对德合作等“三篇文章”,进一步激发太仓新一轮发展新的动能,成为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最热词汇”。
立足优势 打造以港强市升级版
市人大代表王建新:太仓港已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全国木材进口第一口岸、长江沿线铁矿石进口第一大港,晋升全球百强港口第47位。打造以港强市“升级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放大这一优势,为太仓、苏州、苏南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太仓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飘红,较好地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为打造以港强市“升级版”、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一年里,港区应进一步贯彻创新理念,加快发展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功能材料、健康诊疗等新兴产业,加快似鸟华东商贸中心等新业态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培植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贯彻协调理念,激发发展新活力,推进区港联动、城乡协调,优先落地先进区后报关、保税展示和贸易多元化等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贯彻绿色理念,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生态修复;贯彻开放理念,引进高端项目。贯彻共享理念,推进发展共享、康居共享和安宁共享。
协作共赢 开创融入上海新局面
市政协委员陆征:从“接轨上海”战略到“融入上海”战略,太仓市坚定不移地开展对沪合作交流,近年来合作层次领域不断拓展、深入。去年太仓市引进的内资项目中,上海为最主要的来源地,同时三产服务业项目的占比也继续提升。
在新一轮发展中,太仓市应以太仓港综保区为依托,进一步放大太仓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的重要承接地的作用,为苏州、江苏的开放型经济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主动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融入区域金融合作,在上海金融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创新示范效应下,积极引进上海金融机构、金融人才,承接上海金融机构服务外包,提升太仓金融业的发展能级、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与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上海科研成果在太仓落地、转化;面向上海游客需求,针对特定人群设计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市政协委员高洁:太仓如何做好“融入上海”这篇文章,交通的融入是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交通的全面对接,推进沪太同城效应和空间融合。目前,太仓市已通过沿江高速、204国道等干线道路与上海实现了全方位对接;太仓航站楼建成投运,不仅有效发掘了太仓潜在的航空运输市场,也进一步增强了太仓与上海的空间对接、产业对接和互动发展,加快构建人流、物流的快速通道;建设中的沪通铁路将进一步实现沪太在铁路方面的对接。
太仓在苏州板块中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近,地缘优势明显。太仓市应加快推动与上海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与上海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全面“融入上海”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放大特色 提升对德合作新高度
市政协委员沈亚:作为一名德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太仓市对德合作成果斐然,我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作为德国欧亚瑟在中国唯一的子公司,欧亚瑟太仓公司2004年落户新区,产品主打国际市场;2008年,欧亚瑟启动国内销售,把多媒体音乐喷泉产品投放中国市场;2013年起拓展国内私人水景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领跑者。
深化中德合作,欧亚瑟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微观层面上说,企业是深化合作的载体,德国企业一步步扎根太仓,深耕中国,就是深化合作的重要表现,因为欧亚瑟太仓公司取得了长足进步,德国总部也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子公司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给予的投资和资源倾斜度也会越多。
近两年,我国出台了很多推动发展的措施和意见,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消化库存等方面的一系列行动,对企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利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太仓对德合作有优势,更有机会。太仓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德合作,不断提升对德合作的“新高度”。我们除了加强制造业合作外,还可以在高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业4.0战略实施、残疾人事业等方面深挖潜力。此外,德国在乡村文化、旅游、环境建设方面也非常有经验,也是太仓对德合作可以拓展的领域。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