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肥胖门诊 市民减肥有了新选择
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这则新闻被不少网友调侃为“国家喊你减肥”。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纷纷意识到减肥的重要性,许多人立下减肥flag,并积极寻找科学、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减肥的基本原则是“管住嘴,迈开腿”,即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然而,在太仓,减肥有了更多选择。
解锁减肥新方式
穴位埋线
在市中医医院的针灸科,受减肥风潮影响,从上周起,前来咨询和接受中医减肥治疗的市民明显增多。
一位因工作久坐导致腹部赘肉增多的市民正在这里接受埋线治疗。该市民表示:“这是我第二次接受埋线治疗,第一次治疗后,我就感觉新陈代谢有所改善。”主治中医师张凌云解释说,穴位埋线是针灸疗法的延伸,通过特殊的埋线针,将可吸收线植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中。这些线在体内持续7到10天产生温和的刺激,从而调节脾胃功能、抑制食欲并提高新陈代谢,最终达到减重的目的。对于腹部赘肉较多的人来说,这种方法尤为有效,因为所选的穴位大多集中在腹部。但要注意的是,埋线治疗通常需要坚持3到4次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除了穴位埋线,拔罐和耳穴贴压也是中医推荐的减肥方法。这两种方法通过疏通气血经络、平衡脏腑阴阳,达到被动燃脂的效果。此外,刮痧也能疏通经络,对减肥有一定帮助。
对于长期肥胖且体质较虚的人群,不提倡剧烈运动。张凌云建议,每天饭后半小时进行40分钟的快走,一周保持3到4次的频率。这样的运动强度适中,易于坚持。同时,在春季,饮用玫瑰花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有助于疏肝解郁,可以作为含糖饮料的替代品。
张凌云说,中医减肥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因此,在进行中医减肥治疗前,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通过把脉等方式分析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
量身定制减肥方案
肥胖门诊
在市一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每周二下午都会接诊约20位市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面临严重的肥胖问题,有的甚至对生命健康构成了威胁,需要借助药物进行干预。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疾病,其成因复杂,与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评估人体胖瘦程度及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出。24≤BMI<28被视为超重,BMI≥28则被定义为肥胖。市一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董莉莉表示,肥胖不只影响身材美观,更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骼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对于超重患者,董莉莉建议,先尝试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果效果不理想,再考虑药物干预。对于肥胖患者,可以直接选择药物干预。此外,即使患者的BMI未达到肥胖标准,但存在肥胖并发症,也推荐进行药物干预。需要注意的是,腹型肥胖往往提示内脏脂肪增多,与代谢疾病密切相关。
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市一院肥胖门诊量身定制个性化减肥方案,帮助患者逐步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让超重和肥胖患者少走弯路。董莉莉还特别说明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如果减重过快,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性闭经、肌少症等不良后果。
减肥路上不孤单
参与赛事
去年,我市举办了以“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为主题的减重减脂比赛,吸引了16支队伍参与。这些队伍通过组织万步有约、推广合理膳食以及开展其他特色活动,致力于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城厢队的吴洁是一位年近40岁的参赛者,也是这场活动的受益者。他的体重从赛前的98.2公斤减至赛后的89.9公斤,腰围减了10公分,血压、血脂指标也恢复了正常,整体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善。吴洁表示:“参赛前,血压、血脂已经出现预警,所以下定决心要减肥。在比赛期间得到了专家的指导,主要采取饭后走路的方式,每天至少走一万步,并减少了应酬和夜宵的频次。这些措施的效果非常显著。”
比赛结束后,吴洁继续坚持饭后走路,并加入了羽毛球和户外登山等运动。当遇到减重瓶颈时,他只是稍稍加大了运动量,就成功突破了瓶颈。目前,他的体重控制在88公斤左右。
吴洁的队友周燕和陆翠萍也现身说法。陆翠萍成功减重4.4公斤,周燕更是减掉了5.1公斤,成果显著。陆翠萍表示:“每天坚持走一万步确实能看到效果,但关键在于要坚持一段时间。同时,我参考健康菜谱来调整饮食,控制摄入量。”周燕则在每天一万步的基础上,加入了骑自行车上班这一运动方式。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时最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但坚持十天后就逐渐形成了习惯。“我能坚持下来,离不开队友的鼓励和团队的良好氛围。”
有减肥意向的市民,可以约上三五好友,相互督促和勉励,在减肥路上一起燃烧卡路里,共塑好身材。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可供市民参考。其实,无论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还是尝试其他科学的减肥手段,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实现健康减肥的目标。(记者 顾雪苗/文 王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