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麦阡陌香】新闻观察:秸秆去哪了? 深翻还田肥地力 稳苗促壮提单产
犁耕深翻还田让秸秆变废为宝。同时,它还深度疏松了土壤,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了耕地综合产能。刚刚过去的夏种时节,这一高效技术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
江苏台记者郝朦:这里是东海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示范园,在去年小范围犁耕深翻试点基础上,小麦单产提升明显。水稻插秧前,园区又拿出了2000亩耕地进行犁耕深翻秸秆还田,不断提升地力,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深翻、旋耕、平整土地、上水泡田……6天左右的时间,同一块土地就能开始水稻栽插。虽然麦收稻种衔接茬口异常紧张,但是看到上一季小麦种植的高产量,园区依然决定拿出部分土地,持续推进犁耕深翻作业,培肥地力。
东海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示范园生产管理人员王文善告诉记者,去年是第一次接触犁耕深翻,500亩小麦亩产在1100斤以上,比没有深翻的小麦每亩可以增产10%以上。这确实也让大家看到了深翻的效益,如果今年效果依然不错,准备以后几年把园区13000亩耕地轮流犁耕深翻一遍,提高地力,提高粮食产量。
“水耕水整、旱耕水整、犁耕深翻还田”是江苏夏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主推技术。前两种常规旋耕还田一般深度在15厘米左右,但由于技术和机械原因,秸秆切碎匀抛难以到位,常常影响埋茬效果。同时,由于江苏稻麦轮作、复种指数高,常年旋耕还田,容易导致秸秆不能及时腐解,造成堆积,不利于农作物根系深扎,影响农作物生长。与此不同,秸秆犁耕深翻可以保障还田深度再18-35厘米,疏松土壤的同时,还能增加有机肥料,促进土壤中水、肥、气、热相互协调,提高土壤肥力。
连云港市东海县农机推广站站长潘小勇告诉记者,以前根系在15厘米,逐年累积,犁底层板结,下面的水分养分上不来,水也下不去。犁耕深翻后打破了犁底层,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根系也能深扎下去,粮食产量明显提高,所以老百姓非常欢迎。东海县犁耕深翻从2020年的几万亩发展到今年的30多万亩,很多老百姓自发地进行犁耕深翻。
随着农民对犁耕深翻认可度的不断增加,配套农机具的需求也在逐年提升。位于盐城的江苏金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铧犁农具生产企业,此前企业市场主要是国外,而近几年企业开始逐渐布局国内市场。
江苏金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存干告诉记者,下半年,预测华东地区大约有2000台的规模需求,现在已经开始提前备料,组织生产要素,确保到销售旺季的时候有货。从现在需求来看,国内市场增加30%没问题。
为加大秸秆深翻还田力度,早在今年4月份,江苏就发布通知,明确对所有实施三麦、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县(市、区)实施省级补助,支持61个县(市、区)开展犁耕深翻还田作业。统计显示,虽然受到天气和茬口影响,但在农机机械的大力推广下,今年“三夏”期间,全省仍有超20万亩耕地实现了犁耕深翻。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马艳说,建议2到3年深翻还田一次,对于首次深翻的田块可以适当增加200~300斤的有机肥,这样确保耕层的养分充足,不会对当茬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通过秸秆的深翻还田,既实现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高效利用,同时又培肥了土壤,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新闻中心
更多- 今年1~8月,太仓口岸汽车出口量超51万辆,突破去年全年出口总量 汽车“出海”按下“加速键”
- 从传统速冻食品到融合地方特色的创新产品 三全食品重新定义“太仓味道”
- 太仓与弗劳恩霍夫协会签约 启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提升对德合作广度和深度
- 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召开 徐华东等走访慰问一线教师
- 培育“村字头”IP破译乡村流量密码
- 公司生产的一类、二类医疗耗材30多种,其中,医用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硅酮疤痕凝胶等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圣惠医疗驰骋“医”+“美”赛道
- 徐华东调研港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当好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 我市干部群众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