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产业“潮声”在太澎湃
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市两会上,“航空航天”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近年来,我市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全方位优势、上海发展大飞机的辐射溢出效应,以及近30年对德合作形成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全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新地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效。
■产业发展蓝图精细描绘
我市明确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提出了力争到2025年太仓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目标。
为了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我市相继出台《太仓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太仓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为企业提供涵盖研发生产、科技创新、要素支撑、产业链提升等多维度政策保障,全方位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际化航空高端制造基地及长三角航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根据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我市将全力打响“做航空、到太仓”产业名片,加快建设“世界级航空配套制造集聚区、中德航空开放融合试验区、民用航空机载研制先导区、长三角航空智创引领示范区”。
目前,我市已布局规划航空零部件产业园、航空新材料创新园、娄江新城航空产业园(航电系统)三大功能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64.4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华钛瑞翔等产业项目及相关配套项目15个。
■产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去年12月,由火箭派(太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于研制的“火种一号”空间微重力生物载荷试验装置——中国首个商业航天生物载荷,跟随“华羿一号”火箭发射升空。这家航空航天企业于去年9月落户我市,总投资10亿元,今后将作为火箭派全国总部和未来上市主体,承担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总装工作和飞船的生产制造工作。
同样是去年落户我市的江苏点石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小型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发与产业化。该公司在落户我市之后短短的11个月内,就完成了试验设备建设。目前,首型55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已经总装下线,正在开展测试验证。该发动机油耗、推重比和可靠性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我市在航空部件加工设备、航空专用装备及零部件、航空新材料等方面集聚了一批配套企业。目前共有50家企业进入苏州航空航天产业企业培育库,其中30家企业入选苏州优选培育库。
我市先后与商飞、中航工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重点科研机构,进行高频率、高密度、高规格的对接合作,大飞机苏州(太仓)航空产业园顺利揭牌。2021年,全市累计签约航空航天项目75个,总签约金额达257.3亿元。在建航空航天产业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21.5亿元,去年1至11月完成投资44.1亿元。天航长鹰可靠性与系统工程、舍弗勒航空轴承等项目进展顺利。
■产业发展生态全面优化
我市树牢 “一盘棋”思想,成立航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依托西工大科研技术实力,协同联动相关部门、区镇、科研院所,发挥平台载体功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全面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生态格局。
目前,我市拥有一批关于航空航天的科研力量,主要研究机构有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江苏先进无机材料研究院等。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拥有机载设备、无人机、材料等研究团队,聚焦民用航空、电子信息、卫星应用等研究方向,推进科技成果研发、项目孵化、人才引进。
我市在航空部件加工设备、航空专用装备及零部件、航空新材料、航空维修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基础,还拥有400多家德资企业、超50家全球“隐形冠军”企业,长期对德合作使我市形成了精密零部件制造方面的生产技术优势。
在人才引培方面,突出两校多院优势,加大对民用航空、先进材料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西工大建设民用航空、柔性电子等10个专业学院,设立航空宇航结构研发中心、增材制造研究中心等10个研究中心。
我市通过举(承)办航天产教融合与工匠人才发展论坛、复合材料与绿色航空论坛等多项活动,帮助相关企业进入大飞机产业链。为进一步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我市将在无人机、航空智能制造、航空功能服务等领域加快布局,努力实现航空产业“高端起步”。(记者 薛海荣)
新闻中心
更多- 围绕光通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精准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双辰科创谷用心谋“芯”篇
- 世纪互联三期智能算力中心项目总投资30亿元,预计明年一季度全面投产 太仓有“数” “智”绘未来
- 润理(苏州)真空技术有限公司打破国际垄断,研发出高真空硅片氢气清洗系统和高真空键合系统 填补国内光刻预处理技术空白
- 我市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 提振精气神 干好精细活
- 市委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集中反馈会暨集体约谈会 做深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 太仓与德国莱茵内卡再添新合作 签约特殊教育合作项目
- 一批外资标志性项目在我市加速落地 外资持续“加仓” 彰显“太仓磁场”
- 徐华东率队慰问驻苏部队和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 深化军地协同 拓展双拥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