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传统吟诵 保护传承行列 延续中华文脉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5-11-19
吟诵,作为在我国流传千年的诵读方式,曾帮助一代又一代国人创作、学习诗文,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随着现代朗读的普及,传统吟诵一度濒临失传。为了抢救逐渐“失声”的中华吟诵,近年来,太仓市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传统吟诵的行列中。
不去抢录,更多声音将逐渐消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首由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全诗共有252个字,要将其完整背诵下来,并非易事。然而,记者采访82岁的归庄老人张云祥时,他抑扬顿挫、如同歌唱一般地背出了整首诗,一字未错。“5岁那年,父亲为我请了一位私塾先生,从《古文观止》到唐诗宋词,先生都用吟诵调教我读、背。”张云祥说,当年先生教导的吟诵调,他一直记在心底,受益一生,“吟诵时,声音的高低长短都有不同意义,对理解和记忆古诗文很有帮助。”
今年上半年开始,太仓名人馆着手开展“采录吟诵调”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探访掌握传统吟诵的老人,记录下他们的吟诵声。张云祥就是名人馆寻访到的第一位老人,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
“曾经上过私塾的人,一般都会传统的吟诵调,但是这批人年事已高,许多已不在世。”“采录吟诵调”活动组织者高建刚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寻找到还在世的老人,用专业设备采录他们吟诵古文和诗词的声音,为研究和传承吟诵调留下一些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不去抢录,随着老人们逐渐离去,更多原汁原味的传统吟诵声音会逐渐消失。”
目前,张云祥老人已为该活动录制了数小时珍贵的声音资料,共计古文5篇、诗词34首。
学习吟诵,是为了延续中华文脉
采录吟诵声音,可以为后代留下一笔文化遗产,而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承吟诵的队伍中来,更是延续中华文脉的需要。
为保护和传承吟诵,2010年,新区三小十余位教师专程赴中华吟诵学会学习,随后在校内设立吟诵班,开展吟诵传承。2014年,新区三小吟诵班确立了以“唐调”为主要传承方向的宗旨。“唐调”是目前保存、传承较好的一种吟诵调,其全称是“唐蔚芝先生读文法”,因出生于太仓市的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研习、集成和推广而流传至今。除新区三小外,沙溪一小和鹿河小学也陆续开办唐调吟诵班,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唐调”,了解中华吟诵。
2014年,唐调研习所在沙溪正式设立,研习所内除保存有唐文治先生以及“唐调”的相关文字、图片以及声音资料外,还为唐调传承人研习、诵读、教导学生开辟了专门的空间。此外,太仓市诗词协会、太仓名人馆等单位也时常开展吟诵活动及研讨活动。
吟诵被称为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的长短高低直观反映了诵读者对诗文的理解。“读古诗文,如果只看其文而不知其音,很难真正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感情变化,也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高建刚表示,对包括“唐调”在内的中华吟诵调的传承,所保护的并不仅仅是读书的音调,更是人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之道。(记者 徐静)
不去抢录,更多声音将逐渐消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首由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全诗共有252个字,要将其完整背诵下来,并非易事。然而,记者采访82岁的归庄老人张云祥时,他抑扬顿挫、如同歌唱一般地背出了整首诗,一字未错。“5岁那年,父亲为我请了一位私塾先生,从《古文观止》到唐诗宋词,先生都用吟诵调教我读、背。”张云祥说,当年先生教导的吟诵调,他一直记在心底,受益一生,“吟诵时,声音的高低长短都有不同意义,对理解和记忆古诗文很有帮助。”
今年上半年开始,太仓名人馆着手开展“采录吟诵调”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探访掌握传统吟诵的老人,记录下他们的吟诵声。张云祥就是名人馆寻访到的第一位老人,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
“曾经上过私塾的人,一般都会传统的吟诵调,但是这批人年事已高,许多已不在世。”“采录吟诵调”活动组织者高建刚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寻找到还在世的老人,用专业设备采录他们吟诵古文和诗词的声音,为研究和传承吟诵调留下一些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不去抢录,随着老人们逐渐离去,更多原汁原味的传统吟诵声音会逐渐消失。”
目前,张云祥老人已为该活动录制了数小时珍贵的声音资料,共计古文5篇、诗词34首。
学习吟诵,是为了延续中华文脉
采录吟诵声音,可以为后代留下一笔文化遗产,而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承吟诵的队伍中来,更是延续中华文脉的需要。
为保护和传承吟诵,2010年,新区三小十余位教师专程赴中华吟诵学会学习,随后在校内设立吟诵班,开展吟诵传承。2014年,新区三小吟诵班确立了以“唐调”为主要传承方向的宗旨。“唐调”是目前保存、传承较好的一种吟诵调,其全称是“唐蔚芝先生读文法”,因出生于太仓市的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研习、集成和推广而流传至今。除新区三小外,沙溪一小和鹿河小学也陆续开办唐调吟诵班,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唐调”,了解中华吟诵。
2014年,唐调研习所在沙溪正式设立,研习所内除保存有唐文治先生以及“唐调”的相关文字、图片以及声音资料外,还为唐调传承人研习、诵读、教导学生开辟了专门的空间。此外,太仓市诗词协会、太仓名人馆等单位也时常开展吟诵活动及研讨活动。
吟诵被称为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的长短高低直观反映了诵读者对诗文的理解。“读古诗文,如果只看其文而不知其音,很难真正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感情变化,也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高建刚表示,对包括“唐调”在内的中华吟诵调的传承,所保护的并不仅仅是读书的音调,更是人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之道。(记者 徐静)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