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江起笔,绘绿色蓝图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03-24

  长江从雪山出发奔流入海,太仓正处于长江入海前的顾盼回首之地,拥有38.8公里的长江岸线。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守护一江清水,推动绿色发展。如今的长江太仓段,碧水绵延、生机勃勃,更显美丽风姿。

  白茆口湿地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清楚

  天气回暖,草长莺飞,位于璜泾镇北部长洲村境内的白茆口湿地,清晨的鸟鸣显得格外动听。这里没有工厂、没有民居,只有寂静的芦苇荡和成片的树林,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河流、芦苇湿地、农田、池塘、树林里觅食、栖息,自由生长。

  太仓在长江边的白茆口建立市级候鸟监测点,通过专业的鸟类观测机构监测。相较于白茆口湿地历史资料,2021年,湿地共新增了24种鸟类记录,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赤腹鹰、阿穆尔隼等。生态环境好不好?长江保护推进如何?小鸟们用翅膀“投了票”。

  2020年起,白茆口湿地下游宝连、凯德、万和、江辉4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江边工厂的拆除、推平,恢复为比较原生态的草地环境,为鸟类提供了更多栖息、觅食之所。

  保护长江,生态修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白茆口湿地的生动场景,只是我市持续开展生态修复的一帧镜头。近年来,我市聚焦生态修复,加大植绿复绿力度,制定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工作方案,拆除厂房5.2万平方米,平整土地250多亩,沿岸拆迁项目全部清零。

  七十二家村

  江边美不美,居民有话说

  住在浏南村七十二家村的陈保林今年71岁,他家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堤边。对于江边的变化,陈保林深有感触。他指着家对面的防护林芦苇荡湿地说,经过这几年的改造,江边风景越来越好,特别是可以下堤的地方,天好的时候挤满了人。

  防护林位于江堤内,在七十二家村范围内。防护林内乔木和灌木错落有致、小池点缀其中,而堤外侧是原生态的芦苇荡湿地,环境安静优美。“现在江边环境非常漂亮,江滩上一片芦苇荡,还有野鸭等,生活在这边很开心。”村民周锦英高兴地说。

  沿江而建的江滩湿地公园占地38万平方米,这里绿树成荫、清水环绕,全市的应急水库也在此。水库的水生动植物长年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水体清澈,偶尔可见大鱼翻腾水面,一派生动之景。占地28万平方米的防护林与江滩湿地公园相连,形成了一道牢固守卫长江岸线的绿色屏障。

  沿江“万亩绿廊”

  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

  从空中俯瞰长江港区(浮桥)段,绵延2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映入眼帘的不仅有身披“红装”的一座座塔吊,还有更为醒目的江边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地。木成林、树成荫、岸成景……

  几年前,太仓人在江边种下的那一株株香樟,一棵棵中山杉、朴树,如今已经满目苍翠,绿意盎然,堪称太仓沿江生态的一大“绿肺”。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在长江边种树有很多困难,因为江滩大多是沙土,留不住水,必须用大量泥土回填后,树苗才能成活,为了种活这片沿江林带,那是下了大力气的。

  见缝插绿、应林尽林……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长江岸线植绿复绿与绿化改造提升行动,高标准打造沿江“万亩绿廊”,完成绿化岸线长度13.8公里,绿化面积2200余亩。目前,11个造林项目扎实推进,完成沿江成片造林1794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

  长江大保护是一篇大文章。我市树立全域保护意识,坚持生态功能与城市布局有机融合,“一心两湖三环四园”城市生态体系正持续完善。未来,我市将继续发挥滨江优势,为生态留白、为发展增绿,全力以赴打造长江经济带“太仓样板”。(记者 徐静 张瑜 阚亚方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