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手艺守住乡土情
用于晾晒棉被、粮食等的芦苇帘子在如今的太仓已极为少见,而编制芦苇帘子的老手艺也已濒临失传。近日,记者来到璜泾镇新明村的一个农家小院,72岁的吴建忠老人正在编制芦帘。“这可是祖辈留下的老手艺。”对于自小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编制芦苇帘子的手艺,吴建忠很是珍惜,趁着身体硬朗坚持编制,希望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价廉物美的芦帘却少人问津
吴建忠告诉记者,芦苇帘子过去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晾晒工具,收获的季节晒个棉花,寒冷冬天晒个棉被,都少不了芦帘。“芦帘的主要原材料是河边的芦苇,我们住在江边的就属芦苇多。”吴建忠介绍,自己年轻的时候会在农闲时就地取材,编制芦苇帘子拿到集市上卖,贴补家用。“一条不过几块钱,主要就是一点人工费。”吴建忠笑着说,虽然价格低廉,但一条芦苇帘子可以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
芦苇帘子编制并不复杂,但细节上有很多讲究。吴建忠一边编制芦帘,一边介绍说,要把这一根一根的芦苇用尼龙绳并排连接,尼龙绳之间的间隔是一定的,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一般是13路,才能保证帘子的耐用和美观。同时,间隔一段距离需要用一根细竹竿代替芦苇,提升帘子的支撑力。“看似简单,一条芦苇帘子长3米左右,需要两天才能完成。”吴建忠笑着说,没点耐心可干不了这个活。
■保护老手艺就是守住乡土情
“因为没人用,自然也没人学了。”吴建忠有点无奈,自己曾经靠编芦帘让日子越来越红火,但现在芦帘已经淡出市场、淡出百姓生活。“芦苇帘子使用的是天然芦苇,比现在不锈钢的晒台要好。”吴建忠对于芦帘的“落寞”感到十分可惜。“现在村里搞了一个农匠学堂,要把当地的这些老手艺给收集起来。”吴建忠笑着说,手中编制的这条帘子就会摆在学堂里展示,让人们看到、了解这些老物件,这让他非常高兴。
“如今,很多老手艺老物件日渐式微,比如编竹筐、捏面人、编草鞋、锔碗等,非常可惜,虽然这些传统手艺不再具有市场意义,但这些都饱含了百姓的劳动智慧和乡土回忆。”新明村党委书记黄晓军表示,面对传统手艺即将失传的现状,新明村挨家挨户摸排老手艺人,努力收集老物件、老手艺、劳动工具等,打造农匠学堂,让老一辈农民拥有一个可展示可回忆的平台,也让更多后来人了解农村发展的点滴之路,了解过去的农村生活,保护广大村民的乡土情。“未来我们还希望与学校等开展活动,通过农匠学堂这一平台,让这些老手艺在下一代中得到传承。”黄晓军说,让孩子们在农匠学堂实践劳动,也把这些多姿多彩的农家传统、农家生活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记者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