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澎湃一座枢纽门户城的新梦想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1-04-16

本文刊载于4月16日《新华日报》

本文刊载于4月16日《新华日报》

  向来低调而含蓄的太仓,开始了新一轮发力。

  4月9日,太仓雄心勃勃地对外发布“中德创新城”规划,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全力建设“长三角中德合作示范区、临沪智能制造集聚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区、虹桥商务核心配套区”。而就在此前三天,“中德创新城”的重要载体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项目举行竣工百日倒计时,9月这里将迎来第一届学子。

  太仓自去年借沪苏通铁路通车跨入“高铁时代”,今年又将一举进入“高校时代”。而在高铁站、高校区域所在周边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太仓已规划建设一座娄江新城,并以此为主体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德创新城”。

  今年,娄江新城进入“建设框架启动年”,意味着步入大规模开发、精细化建设的新阶段。通过“东拓”建设新城,太仓正加速集聚高端资源,提升城市发展新高度,推进沪苏同城化,全力打造江苏入沪的第一枢纽门户城市。一幅提升太仓城市能级的宏伟蓝图正在加速落地。

高站位谋划

放大“枢纽门户”优势

  规划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北至沪宜高速,西至沈海高速,南至上海界,东至沪苏通铁路,“东拓”的娄江新城,拉开了城市的框架。

  如今,太仓娄江新城正加速崛起;而在3年前,这颗萌芽的种子已经蓄势待发。

  2018年,太仓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娄江新城的概念。经过反复的商讨、修改方案,12月底,凝聚了国内顶尖城市规划设计团队智慧的《太仓市娄江新城概念性城市设计》完成。

  同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太仓意识到,处于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新阶段,必须下好“先手棋”。

  作为城区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太仓想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机遇,打造成为江苏入沪的重要枢纽门户城市,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融入上海。与上海嘉定区接壤的娄江新城,肩负着这一重任。

  方向既定,太仓迅速启动娄江新城的初步建设。布局城市新空间的同时,太仓因势而动,拿出了强有力的“大招”,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高校落户和高铁通车。

  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先后落户,两所大学太仓校区均选址在娄江新城的科教创新区。由此,太仓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双一流”高校的县级市。除了引入顶尖高校资源,太仓还在去年7月正式跨入“高铁时代”,弥补了以往没有铁路交通的短板,并有望在未来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翻开太仓区域规划图,可以看到,沪苏通铁路、南沿江铁路、太仓港港口支线铁路,规划的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和上海嘉闵线延伸线,多条铁路将陆续在太仓站交会,形成太仓“5+1”轨道交通网,助推太仓进入构筑开放大格局的黄金期。

  “高校+高铁”优势叠加,凸显出娄江新城巨大的发展潜力。“双高”资源,带来了人才、项目、企业等要素集聚。“无论是从区位交通、发展潜力,还是从资源禀赋、规划空间上来看,娄江新城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打造成为太仓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先行区’。”苏州市副市长、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说。

高质量发展

打造现代化产业高地

  城市的个性特色是摆脱“千城一面”桎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太仓要建设什么样的新城,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出特色?这个江尾海头的江南城市有着自己的考量。

  根据规划,娄江新城整体形成“一心两轴三核四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心,即太仓主城东部副中心,是太仓市对娄江新城在全市发展中的总体定位;两轴,即白云渡大道融沪发展轴和太仓大道科创发展轴,是娄江新城发展的核心骨架;三核,即科教中心、市民中心、商务中心,是娄江新城的三大核心功能节点;四区,即5平方公里科教创新区、16平方公里智能制造区、11平方公里高铁商务区、16平方公里临沪国际社区。

  “娄江新城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将产、学、研、制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全产业链的落地。”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更新规划设计院院长王海勇表示,娄江新城的各个片区相互融合、促进,让科教资源能够有效转化,为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围绕两所大学,娄江新城的科教创新区将配套建设近40万平方米的创新孵化平台载体。对于太仓持续壮大现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都将迎来新的机遇。

  以航空产业为例。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资源优势,太仓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布局航空零部件产业。而正在建设的娄江新城,将成为太仓发展航空产业的策源地。

  今年2月18日,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商飞在太仓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航空产业集聚和培育、航空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融入共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创新链。签约地点选在太仓,这与太仓在苏州全市率先行动,主动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布局谋划航空产业不无关联。

  目前,太仓已初步形成以太仓航空产业园、太仓航空新材料创新园、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两园一院”为承载,以杨伟院士工作站、苏和空间站、未来宇航“六大平台”为支撑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太仓进一步擦亮“中国德企之乡”品牌,深化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的布局定位,探索对德合作的新体系、新空间、新模式。其中,娄江新城将依托太仓对德合作的制造业基础,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布局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先进制造新高地。

  “未来,娄江新城以先进产业体系为支撑,实现从精明增长到智慧创新的转变。”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总经理梅耀林说,这座新城将放大临沪、对德、科教等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经济。

高品质生活

建造“城市的未来和未来的城市”

  如果说,老城区演绎着太仓的“昨天”与“今天”,娄江新城则描绘了太仓的“明天”。

  “娄江新城是太仓城市的未来和未来的城市。”太仓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娄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白斌说,“城市的未来”,它承载着太仓人民的殷切期待,成为沪苏同城一体化的新载体。“未来的城市”,它将体现数字智慧、绿色生态这些前沿理念,能够更加充分彰显太仓百姓理想的生活场景。

  放眼未来,作为主城东部副中心的娄江新城,足以满足太仓人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规划提出娄江新城3.0模式,突出“创新、宜居、可持续”三大主题,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配套后居住”的“四先四后”建设理念。

  透过新城骨架的“四梁八柱”,这座未来之城的模样愈发清晰。其中“四梁”为“四纵四横”的骨干路网、水网、绿网和一体化地下管线网络,“八柱”为娄江新城重大功能性项目,即太仓高铁站、闵嘉太线三站一场TOD综合体、两所大学、会议会展与文体艺术中心、高新区便民服务和创新中心、三甲医院、娄江新城高中、西工大附属太仓实验学校。

  娄江新城注重绿色生态,规划水面率达10.4%,设置由46座公园组成的四级公园体系,人均规划公园绿地18.9平方米,远超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通过滨河公园东延、十八港沿线绿化及环境整治及铁路沿线、沿沪绿色廊道等生态工程建设,娄江新城将与太仓主城绿道、水系有机衔接,进一步描绘太仓“城在田中,园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精致画卷。

  传统和现代元素将在这里交织。无论是大学、高铁站等标志性建筑,还是德国风情特色街区、景观设施,既有现代设计理念,又能融入太仓的精致文化,彰显本土文化内涵。

  根据建设计划,今年娄江新城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0个,总投资2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6个,总投资1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亿元,涉及基础设施类项目24个、城市功能类项目6个,商业类项目6个。

  “十四五”是娄江新城“五年打基础、一期出形象”的关键时期。在太仓“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娄江新城“建设提速推进,科教创新区基本建成,高铁商务区、临沪国际社区、智能制造区初具形态”的目标,这座承载着太仓城市发展梦想的新城正“呼之欲出”。

交汇点记者 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