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人才交流为扶贫协作提供“智动力”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郭惠红 时间:2020-10-16
  “今年的金叶女桢才卖了第一茬,第二茬就被客户预定。这多亏了太仓的扶贫干部,为村里修了5条产业路!”周至青化镇青化村村民杨玉仓坦言,没修路之前,把苗木拉出去售卖,需要小车转大车,农户挣钱少不说,还非常麻烦。 路修通了后,装货的卡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的田间地头,客户也就多了,今年收益比以前高得多。
  青化镇青化村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营养钵苗木基地,种植面积达1800亩。在基地采访时,记者碰到村民田岁玲在卖家里的侧柏。一位西安的客户要买1000多棵侧柏。她说,路修好了之后,上门收购的人多了起来。
  这里新修的5条产业路长4.9公里,沿途50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这5条‘致富路’的修筑真的要感谢朱永明副县长。”青化村党委书记李青社介绍说,朱永明副县长在青化村扶贫蹲点时了解到,村里生产道路一直未能硬化,严重影响村民销售猕猴桃、苗木和脱贫致富。于是他积极向上跑政策、跑资金,同时协调太仓市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与青化村结对,为青化村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就业、农副产品销售“推波助澜”。
  朱永明经常深入基层实地调研,问情况、解难题、跑项目,三年多时间走遍了周至近300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贫困村。他受到周至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被亲切地称为“永明县长”。这次,朱永明还获得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贡献奖。
  其实,朱永明是所有太仓在周至扶贫干部群体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教育、卫健、农业等部门还有17名专技人才到周至开展挂职帮扶。
  在医疗领域,双方开展双向交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今年5月,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副主任中医师顾俊到周至县中医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支医工作。周至医院没有独立的肛肠科,当地群众做此类手术要去西安的医院。为此,顾俊开展了“先门诊 后病房”等一系列计划,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6月以来,他共开展微创痔疮等手术16台。因为就近就医,老百姓省了不少费用,一时间,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原来跑到西安的医院看一次病来回起码3天,做手术的话费用要上万元,现在在家门口仅花4000多元,太仓来的医生水平真高。”当地的群众这样评价道。
  赴周至支医的还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主治医生杨熹,他在周至县中医医院开设了甲状腺和糖尿病门诊。凭着他在这两方面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更新了当地的医疗理念,成了当地医院的“红人”。 周至县中医医院医生梁卜告诉记者:“在杨老师帮助下,学习整个治疗程序,三个月后,自己就可以上手了。 ”
  在周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为数不少。因此,开设科室,做好传帮带,培养好人才,尽全力把技术及经验留下来,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才能做到健康扶贫精准发力。
  90后研究生母昌立是战斗在支农“战线”的农技人员之一,他在周至是负责为翠香猕猴桃做“体检”的技术员。通过各类监测数据,帮助指导农户科学栽培猕猴桃,为农户选择更合理的栽培模式。
  双向交流,为扶贫助力。太仓干部到周至挂职,周至的干部也来太仓学习。在周至县政务服务中心,一位当地市民前来咨询开办公司的流程和事宜。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开办企业推行不见面审批,市民可在大厅设备或在家网上办。“这是我们中心主任李妮在太仓挂职后,把太仓经验带回周至总结‘再创造’的。”
  “太仓市行政审批局服务大厅绩效考核办法非常全面,我们对相关改革经验进行复制,这些改革举措在周至推广后,获得了百姓的一致认可。”周至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妮借鉴太仓经验,以一键式联办、三级代办为主题的案例,在西安市政务服务改革案例评比中获评优秀奖。
  据统计,苏陕对口帮扶以来,周至来太挂职学习近百人次,两地干部观念互通、思路互动、经验互鉴,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为推动周至脱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接下去,两地将继续推动文化、城建、招商等领域干部交流,加强合作,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干部人才帮扶工作格局。(记者 周 琦)
 

责编:郭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