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融入上海“加速度” 以开放创新 赋予“三篇文章”更深内涵
今年两会期间,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新闻会客厅”,邀请参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我市新一年的重点工作,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谈感想、说思路、话发展。本期主要围绕“做优‘三篇文章’”这一话题展开。
融入新发展格局,太仓应如何以创新精神赋予“三篇文章”更深内涵?如何用更宽的“合作广度”增强开放活力?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拓宽思路
从瑞金医院太仓分院的开工建设到沪太“跨省即办”的日益便利,从娄江新城发展规划蓝图的绘就到“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标识的发布,近年来,太仓融入上海全面提速,迸发出无限生机活力。
“当前,太仓融入上海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把握机遇,可以助力太仓城市产业能级提升。”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副主任倪香萍说。去年公布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11次提及太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有10处提及太仓,此为“天时”;随着“5+1”轨道交通网络的加速构建,太仓“江苏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更加名副其实,此为“地利”;“太仓速度”充分激发了全市上下的干事热情和创造活力,此为“人和”。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太仓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迈向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拓展思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思维做好融入上海这篇大文章。”倪香萍表示,融入上海,规划须先行一步,锚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这一战略定位,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全力深化“八个同圈”;要加快推动沪太交通互联、资源互通,构建更加完善便捷的同城“生活圈”,特别是要规划好、设置好太仓自身的功能和角色,承接好上海在教育、康养、居住等领域内的“溢出”效应。
“太仓还应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加快打开与上海产业互补共进、功能互利共享的新局面。”倪香萍说,围绕上海大飞机、新能源汽车、健康医药以及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重点产业,太仓应持续深化产业配套协作,寻求更全面更深入地融入上海。
优化对德合作软环境
加强互动
作为太仓对德合作的参与者、见证者,市政协委员、市欧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沈亚认为,太仓对德合作走过了近30年历程,但无论是在合作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在她看来,接下去太仓的对德合作应该打造更优的软环境,让德企、德商真正把太仓作为“第二故乡”。
“疫情发生以后,太仓对德合作直接交流就少了,现在各地都在抢抓对德合作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加强双方间的互动。”沈亚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元旦前高新区发出一份感谢信,以一个月季摆件作为伴手礼,把新年祝福送到在太德企的德国总部,表示高新区已冲破疫情的藩篱,将继续用心、用情服务德企。“像这样的互动交流方式就非常好,虽然是小礼物,但很有温情,希望以后多一些类似的互动。”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沈亚认为要以此为契机,加强面对面的交流,除了平时把一些政策直接“送”到企业外,还应该加强人文交流,举办一些互动性强的文化交流活动,加深太仓市民对德企、德商的了解。
“比如可以在本地媒体上开设专门的栏目,多宣传德国的旅游、人文习俗等。”沈亚表示,音乐、电影、体育等都可以作为双方交流的内容。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的对德合作将实现再突破。特别在提升合作氛围方面,我市将投用罗腾堡德风街、玛丽蒂姆酒店,常态化办好德国“太仓日”、啤酒节、足球赛等活动。沈亚表示,希望今年的对德交流文化活动能突破以往,活动内容可以再丰富一些、形式再多样一些。
书写以港强市新篇章
三港合一
市政协委员、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培明认为,近年来,太仓港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开通,四期码头投用,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在港口的带动下,港区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药、现代物贸四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格局,培育了世界500强、中央企业、欧美企业三个特色企业集群。2020年工业产值、物贸主营收入突破千亿元,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首超千亿元。
“港区依港而立,因港而兴,与港共荣。”张培明表示,今后应当抒写“以港强市”新篇章,全面推进“三港合一”,进一步做强太仓港,高质量发展临港产业,高水平提升港城承载和服务能力。
以港兴产,以港兴城。应当做好港产城一体化文章,推动太仓港从物流港变成贸易港、创新港,辐射带动临港产业和现代港城发展,实现“大港大产”“大港大航”。高标准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与上海、宁波等港口战略协同,放大沪太同港化效应。
以产带港,以产带城。应当加快建设“港口经济圈”,增强港区经济“动力总成”。发挥太仓港的资源、平台、政策等优势,引进一批先进制造、现代物贸产业项目,加快太仓港航空航天产业园、铁路物流园、生物港四期等载体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延伸港口产业链,加速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
以城促港,以城促产。积极构建新型港口和港城关系,推动港与城同频共振、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江新城,不断完善学校、医院、酒店等功能配套,推进龙江路快速化、港城二小、港区医院、皇冠假日酒店等项目建设,为港口和产业发展提供完备的要素支撑和高质量服务。(记者 徐静 周琦 李孝忠)
新闻中心
更多- 围绕光通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精准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双辰科创谷用心谋“芯”篇
- 世纪互联三期智能算力中心项目总投资30亿元,预计明年一季度全面投产 太仓有“数” “智”绘未来
- 润理(苏州)真空技术有限公司打破国际垄断,研发出高真空硅片氢气清洗系统和高真空键合系统 填补国内光刻预处理技术空白
- 我市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 提振精气神 干好精细活
- 市委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集中反馈会暨集体约谈会 做深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 太仓与德国莱茵内卡再添新合作 签约特殊教育合作项目
- 一批外资标志性项目在我市加速落地 外资持续“加仓” 彰显“太仓磁场”
- 徐华东率队慰问驻苏部队和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 深化军地协同 拓展双拥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