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人才抢手的背后 ——太仓深耕德国“双元制”教育20年系列报道之二
临近岁末,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学院(筹)院长韩树明接到不少企业电话,希望其在2022年的毕业生中,能为对方企业争取一两个名额。面对这些需求,韩树明也很无奈,因为毕业生实在太抢手,尚未毕业,基本已经“抢购一空”。
相比于有的职校毕业生就业难,太仓的“双元制”人才十分抢手。这究竟为何?原因还得从“双元制”的育人模式说起。
■太仓的“双元制”教育,成了职教领域的一种“太仓现象”
“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都进入了德企工作,很多成了独当一面的骨干。有位学生已经是一家德企的部门负责人,年薪达50万元,可比我们高多了。”韩树明指着墙上的一块展板,非常自豪地介绍起来。
“双元制”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运行机制实现校企“质”的融合,依托培训平台实现校企“物”的融合,依托双元模式促进校企“人”的融合,最终建构起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联合体”。
在健雄学院,学生在大一期间,按双向选择原则,成立中德双元培养班,学生与心仪的德资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实行校企协同培养。学生被企业选为学徒,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根据企业技术标准和生产标准,开发学习领域和模块化课程,企业技术培训师和学校培训师、专任教师组成稳定的培训团队,将企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质量管理和精益化生产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对学徒进行职业技术资格认证。
韩树明告诉记者,通过引入德国职业工种资格标准和认证规程,实施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健雄学院形成了校企协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元制”本土化模式。正如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姜大源所说:“太仓的‘双元制’教育不仅形成了一种模式,更是一种职业教育领域的‘太仓现象’。”
这些年来,健雄学院通过“太仓模式”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今年,学院对中德“双元制”培训班毕业生进行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从事技术工作的占比约为59.96%,从事管理工作的约有11.4%。毕业生在毕业6 年之后,主要职位相应升迁到高级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等岗位。
■“双元制”培养出的学生,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的学徒培训中心,记者看到十几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在学习钳工技术。这些年轻人是该公司和健雄学院联合培养的“双元制”学生,根据培训模式,他们这段时间要在企业完成实操学习。
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是一家德资企业,主要从事齿轮及齿轮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学徒中心经理马介宏向记者介绍,公司“双元制”培训从2018年正式招生,56名学员中有16名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双元制”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留用率达100%,部门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公司对‘双元制’的学生培养非常重视,不仅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管理和教学,而且定期要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考核。此外,学生在整个学制的学习当中,公司还给他们发放生活补贴,平均每个学生的生活费达5万多元。”马介宏说。
记者发现,在亿迈齿轮的学徒中心,有一位年轻姑娘不时会走到那些正在接受培训的学生身边,对他们做一些指导和提醒。她叫王逸雯,是健雄学院和亿迈齿轮的“双元制”毕业生,今年7月成为亿迈齿轮学徒中心的培训师,主要负责对这些学弟和学妹进行教学和考核。她告诉记者,在日常教学中,她会要求学生每天写学习日记,把一天的学习心得写下来,她还会进行批阅。这项工作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马介宏坦言,公司通过“双元制”模式培养出来的员工,虽然投入的成本较高,但这些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常强,他们毕业上岗之后,很快就会成为技术上的骨干,没有过渡期。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前期投入。所以,这些员工受到公司的欢迎和重用。
■受益于“双元制”,企业有了一个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
其实,不只是以德资企业为主的外企重视“双元制”培养模式,我市很多民营企业对此也“情有独钟”。
记者在苏州施米特机械有限公司采访时,总经理曾祥迅正在和几名“双元制”毕业的研发人员开会,核心议题是研讨如何将一份技术服务方案中的某一个技术上的小细节进行再优化,从而把最佳效果展现给客户。这份方案是专为国外一家客户精心打造的,为了将这个技术细节优化到最佳,曾祥迅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奋战了好几天。
作为工业4.0装配与系统集成领跑者,施米特已荣获近百项国家专利认证。产品涵盖板件连接技术、冲铆技术、智能化整线解决方案及软件系统。曾祥迅告诉记者,随着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在技能型和研发型人才方面紧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在市场上招聘过来的人员与公司的契合度不够、流动性较强,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曾祥迅表示,看到“双元制”模式在德资企业的成功推行,就在想能不能在自己公司也采用这样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技能型和研发型人才梯队断层的问题。于是,他们采取两种方式,一方面和健雄学院签订培训合作协议,通过双方合作定向培养学生,并定期聘请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帮助解决一些研发性难题;另一方面,公司内部也组建培训团队,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养,确保公司人才梯队的可持续性。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路的引领下,施米特公司在解决人才短缺方面走上了捷径,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日前,曾祥迅带领这个团队成功研发出先进的板材冲压铆接技术,顺利成为特斯拉、格力、美的、奥克斯等一批大品牌客户的供应商,为他们提供系统智能集成方案服务。(记者 周斌 薛海荣)